第五章、自立、自強 尊重孩子,孩子才能自尊(2 / 2)

有許多母親認為,孩子是自己十月懷胎生下來的,要孩子替媽媽做一點事情或家務是理所當然的,難道這也要向孩子稱謝嗎?

如果你抱有以上的觀念,最好馬上改正過來,因為孩子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被人尊重。父母有禮貌地對待孩子,會讓他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家人認同的快樂,這對孩子在建立自信方麵,會有極大的幫助。因為自信心是孩子處世的第一個基礎。

當孩子醒來吃早餐,聽到媽媽親切呼喚自己的名字:"早上好,寶寶"的時候,會覺得聽起來非常親切悅耳。

當孩子吃飯時,媽媽會關心地問:"要湯嗎?""要菜嗎?"而不是威脅式地說:"要將整碗湯喝完,否則不許吃香腸和烤雞!"

晚上睡覺時,媽媽會說:"寶寶,要不要媽媽講故事給你聽呢?"而不是惡言惡語地說:"快點上床睡覺,不許再看電視!"

當孩子做功課時,媽媽會走到孩子身旁,高興地說:"寶寶的字比昨天寫得工整多了!"而不是不滿地說:"總是把字寫得東歪西倒的。"

當媽媽要孩子幫忙做家務時,會用請求式的口吻說:"媽媽忙著煮菜,寶寶能幫媽媽把碗筷放好嗎?"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整天隻顧看電視,快些將碗筷放好!"

當孩子向媽媽講述學校發生的瑣事時,媽媽應放下手過的工作,耐心地傾聽,而不是不耐煩地說:"自己去玩吧,媽媽要洗澡。"

當孩子興致勃勃地談論某件事情時,媽媽要悉心聆聽,直至孩子把話說完,不要打斷孩子的說話,並真誠地稱讚:"寶寶有這樣獨特的見解,可見你愈來愈懂得思考了。"而不是輕視地打斷他的話:"不要再大發謬論了,小孩子懂什麼!"

父母如果能對孩子平等相待,把孩子當做朋友,對孩子自尊的形成是最有利的。

如果你有心事,無論是喜與憂,希望找人分享或分擔時,第一個想到的,往往不是你的父母,而是最了解你的朋友。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少,了解也就越來越少了,當然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甚至導致孩子不願求助於你,而麵臨更多的困難。

要和孩子做朋友,自然不能有代溝。孩子有自己對人對事的見解,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與興趣,比如孩子喜歡某位歌星或演員,興致勃勃地向你講述偶像的新聞時,你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主觀見解去說:"真不明白你為什麼這樣迷他,他有什麼好呢?"

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媽媽既然不明白我",再說下去就沒有意思,從此便不會與媽媽再說他的偶像了。因為覺得媽媽跟他有代溝,他會轉而找尋與他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孩子將媽媽當作朋友,才會有無盡的話向媽媽傾訴,希望與媽媽分享她的喜與怒。媽媽就算有多忙,也要暫時將工作放下,專心傾聽,更要表現得很有興趣,在適當的時候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見,或支持孩子的見解。

母親要成為孩子無所不談的好朋友,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孩子感到喜悅時,媽媽在祝賀與鼓勵的基礎上,還要暗示孩子不要驕傲。

◆孩子遇到困難或失敗的時候,媽媽要安慰、同情與肯定他,對不足之處給予適當的指點,幫助他走出困境。

◆孩子感到委屈時,媽媽要以安慰、同情和寬容的態度去對待他,孩子在感激之餘,就會把媽媽作為傾訴的對象。

◆孩子興趣濃厚時,媽媽要積極支持、鼓勵,推動孩子進一步尋求知識,和作進一步深入的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