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戴維·布瑞納中學畢業時,父親送給他一枚硬幣作為禮物,並囑咐他:"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廣告欄,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闖一闖。""有錢難買幼時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後來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維在回首往事時,認為那枚硬幣是父親送他的最好禮物,它使戴維懂得了生活的艱辛,衣食的來之不易。
對一個人來說,從小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將會受益終生。節儉不能光說不做,教育孩子言教不如身教,要身體力行,讓他們明白:節儉是美德,浪費則可恥,讓節儉變成每個孩子的自覺行動。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北京市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剛上小學的女兒去逛街。在一個繁華的路口,有一位老爺爺正在賣《北京晚報》。父親從口袋裏掏出5元錢交給女兒,讓她去買10份晚報。
孩子買回晚報,父母跟她商量,讓她按原價把晚報賣出去,看看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賣完這10份晚報。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費了幾個小時才把10份晚報賣出去。然後,父母讓孩子去問賣報的老爺爺,賣出一份報紙能賺多少錢。老爺爺告訴她,賣一份報紙隻能賺幾分錢。她算了一筆賬,花了這麼長時間才掙了幾毛錢。
孩子一下子領悟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她主動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我以後再不會隨便花錢了,掙錢太不容易了!"那對年輕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
孩子不懂得節儉,往往是由大人錯誤的教育造成的。家長因為疼愛"獨苗苗"而遷就孩子的亂花錢自不必說,有些家長自身也產生了不健康的消費心理--攀比、從眾、喜新厭舊。時代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確實應該改變,但盲目花錢、隨便浪費永遠都是不好的,是不良品質的反映。每個家庭的經濟情況不同,教育孩子把錢用在有利於孩子的發展上是每個家長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父母為孩子花錢應本著以下三條原則:
高效益地使用金錢、財物,合理消費,用所當用;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形成和建立良好的品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杜絕奢侈浪費。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當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家長們更應當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製止他們不合理的消費需求。此外,家長還應該通過種種途徑,讓孩子體會勞動的辛勞,財富來之不易。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大手大腳、享樂主義的一代人。
那麼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呢?
◆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生活儉樸,反對奢侈。一次,他見女兒穿了一件用翠羽裝飾的短襖,就命令她脫去,以後不許再穿。在他影響下,一時節儉風氣舉國盛行。
◆指導孩子如何花錢。首先家長給孩子零花錢要有計劃,要限止數額,不要有求必應。應根據孩子年齡大小、實際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時定量給予。其次,家長要過問孩子把錢花在了什麼地方,每次給錢時,可讓孩子說說上次的零花錢用在哪裏。用得不當,應予批評,甚至暫停"援助"。有些家長要孩子記帳,過幾天查一次帳,這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另外,家長要鼓勵孩子該用的地方要大大方方地用,能少用的就不要多用,能不用的盡可能不用。總之,要教育孩子既不亂花錢,也不要養成吝嗇的"守財奴"性格。
◆要經常給孩子講勤儉持家的故事和道理。讓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來之不易,都是人們辛勤勞動換來的。曆史上的陶侃(東晉時大官)由於受他母親良好的教導,一生勤勉儉樸,連造木船剩下的碎塊木屑都收藏好,備以後用,這一美談流傳至今。
◆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節約的好習慣。使用學習用品要節約,一張紙寫錯了字,擦掉還可以用;生活上也要講節約,衣服破了個洞,補好了還可以穿,人離去燈要熄滅,等等。
◆要讓孩子學會利用廢舊物品。比如可用易拉罐做個花籃,將舊涼鞋剪成拖鞋,作業紙寫完後背麵接下去寫,等等。這樣既可培養孩子的節約習慣,又是一種手工勞動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