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養生之本——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第一節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1 / 1)

總論 養生之本——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第一節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在現代生活中,很多人一談起“陰陽”,自然會和講迷信聯係起來,認為隻有算命先生、巫婆神漢等嘴裏離不開“陰陽”,還有中醫大夫看病辨證時也經常提到什麼“陰盛”,什麼“陽虛”,也總覺得神秘,不可思議。這些其實都是對陰陽概念的片麵認識和誤解。

什麼是陰陽呢?“陰陽”是一對概念性哲學理論代名詞,早在古代經典著作中就有了。《周易》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是說,有陰有陽才能成其“道”,“道”是由一陰一陽兩方麵組成的。“道”是什麼?“道”就是自然,就是規律,就是法則,就是方法。

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還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意思是說,人類及一切生物為地球所承載(負陰),為宇宙太空所環抱(抱陽),並憑靠著充滿於地球與宇宙之間的大氣(衝氣)而和諧生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得更經典:“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什麼意思呢?陰陽,是自然界的一般規律,是分析和歸納千變萬化客觀事物的總綱,是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根源,也是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無窮奧妙都是從陰陽對立統一之中變化出來的。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麵。中醫學家楊力教授這樣認為:凡是向陽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溫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反過來背陽光的、內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涼的,都屬於陰。從我們人體看也是一樣的,頭為陽腳為陰,體表為陽內髒為陰,六腑為陽五髒為陰,氣為陽血為陰。也就是陰陽之中又分陰陽,萬世萬物都是陰陽的運動,尤其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陰陽的運動。

在正常情況下,陰陽二者是互根、互補、互製的,通俗地說,正常人體的生命功能與物質之間是互補互製的,陽氣與陰精是互根的。一旦有一方出現不足或有餘,我們身體的另一方就會來代償、彌補,以糾正失衡,維持陰陽平衡。

因此說,我們養生的宗旨就是要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陰陽要是平衡,那麼我們的生命活力才會很強,生理本能一定好,心理承受力高,機體能吃能睡,氣色好,心情愉快精神好;反之,如果陰陽失衡,我們就會生病,就會早衰,甚至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