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讓一個“惡人”變成“好人”,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慈善活動,遠勝於你向希望小學捐資一百萬元。然而,要做到“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確實很難很難,但生活中也不乏有此“菩薩心腸”的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支部隊在叢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後,安德森和一位戰友與部隊失去了聯係,而且迷了路。兩人來自同一個小鎮,以前就是好朋友。現在同陷絕境,他們互相鼓勵,互相扶持,在叢林中艱難跋涉。十多天過去了,他們仍未走出叢林。一天,他們打死了一隻鹿,依靠鹿肉又艱難地度過了幾天。最後,他們隻剩下一小塊鹿肉,背在安德森的身上。他們饑腸轆轆,卻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饑的東西。
這天,他們與一小股敵人遭遇,經過一番槍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走在前麵的安德森以為脫離了危險,鬆了一口氣。沒想到,就在這時,隻聽一聲槍響,他中槍了——幸虧傷在肩膀上!戰友惶恐地跑過來,抱著安德森,淚流不止,並撕下自己的襯衣替安德森包紮傷口。
晚上,那位戰友一直念叨著母親的名字,兩眼直勾勾的。他們都以為熬不過這一關了。盡管饑餓難忍,可他們誰也沒動最後一塊鹿肉。幸運的是,第二天,他們被友軍發現,脫離了危險。
30年後,安德森說:“我知道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當他抱住我時,我碰到他發燙的槍管。我怎麼也不明白,他為什麼對我開槍?但當晚我就寬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活著回去見他的母親。此後30年,我假裝根本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他母親還是沒有等到他回來,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沒讓他說下去。我們又做了幾十年朋友,我寬容了他。”
那位士兵竟然為了一塊鹿肉,謀殺自己的戰友,其行為令人發指。但他很快悔悟,替戰友療傷,可見良知未泯,隻是一時“失其本體”;何況,在死亡的威脅下,人的正常心理早就受到了破壞,就像人們能夠寬恕一個瘋子一樣,安德森寬恕傷害自己的人,也許出於類似的心理動機。
在生活中,不僅“惡人”會“失其本體”,每個善良的人在一定情境下,都可能“失其本體”,像那位開槍射擊戰友的士兵一樣,做出後悔莫及之事,乃至犯下不可饒恕的罪惡。一個人“放下屠刀”後,即可“立地成佛”。不過這隻是針對心境而言,你的心境近佛,但你擺脫不了“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的命運。“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並不認得你是凡人還是佛,所以,一定要緊緊護住“良知”,不要做罪不可恕之事。
事實上,讓一個“惡人”變成“好人”,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慈善活動,遠勝於你向希望小學捐資一百萬元。然而,要做到“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確實很難很難,但生活中也不乏有此“菩薩心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