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自在人心(1 / 2)

無獨有偶,蘇格拉底在“接生”智慧時,也像孔子一樣,保持著“空空如也”的無我境界,他有一句精彩的格言:“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意思是,絲毫不介入個人觀點,讓對方充分發表意見,然後使對方一步步地接近正確的結論。

孔子和王陽明都沒有留下引導他人覺悟“良知”的具體方法,所幸“蘇格拉底辯證法”有詳盡的實施步驟,我們不妨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第一步:譏諷。通過詢問,引導對方發現自己認識中的矛盾,意識到自己思想的混亂,懷疑自己原有的知識,並萌生尋求問題答案的迫切願望。

第二步:助產。引導對方拋棄謬見,使他們找到正確、規律性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幫助真理產生。

第三步: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過對個別善行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美德。

第四步:定義。即把單一的概念歸納為一般的結論。

為了更好地說明“蘇格拉底問答法”,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格老孔是柏拉圖的堂弟,當時不到20歲,夢想成為城邦政府的領袖,為的是享受至高地位帶來的榮耀。家裏人都認為他好高騖遠,希望他腳踏實地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沒有誰能說服他,無奈之下,格老孔的家人隻好求助於蘇格拉底。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格老孔迎麵走來,老遠就喊:“喂,格老孔,聽說你決心做我們城邦的領袖,這是真的嗎?”

“是的。我的確是這樣想的,蘇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極了!如果人間真有什麼好事的話,這又是一樁好事了。因為,倘若你實現了目標,你將能夠幫助你的朋友,為你的家庭揚名,為你的祖國增光;你的名聲在傳遍全城之後,還會傳遍整個希臘,甚至在異邦中享有盛名。那時,你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受到人們的敬仰。是這樣嗎?”

“我想是的。”格老孔受到讚揚,心情大為高興。

“很明顯,格老孔,如果你想受到人們的尊敬,你就必須對城邦有所貢獻。對嗎?”

“正像你所說的。”格老孔回答。

於是,蘇格拉底又問格老孔打算用什麼方法為城邦作貢獻。格老孔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低頭沉思起來,久久沒有回答。

過了好一會兒,蘇格拉底啟發說:“為城邦作貢獻的方式,是不是應該首先讓我們的城邦富裕起來?”

“是的。”

“實現富裕的途徑是不是應該讓稅收增多?”

“是的。”

蘇格拉底又問了一連串問題:稅收從何而來?總數多少?不足的補充來源是什麼?

格老孔難為情地表示,他對這些問題還沒有考慮過。

蘇格拉底又問了一連串有關治理國家必須考慮的問題,如削減開支、國防力量、防禦戰略、糧食供應等。

格老孔慚愧地說,他對這些問題所知有限。

無獨有偶,蘇格拉底在“接生”智慧時,也像孔子一樣,保持著“空空如也”的無我境界,他有一句精彩的格言:“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意思是,絲毫不介入個人觀點,讓對方充分發表意見,然後使對方一步步地接近正確的結論。

孔子和王陽明都沒有留下引導他人覺悟“良知”的具體方法,所幸“蘇格拉底辯證法”有詳盡的實施步驟,我們不妨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第一步:譏諷。通過詢問,引導對方發現自己認識中的矛盾,意識到自己思想的混亂,懷疑自己原有的知識,並萌生尋求問題答案的迫切願望。

第二步:助產。引導對方拋棄謬見,使他們找到正確、規律性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幫助真理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