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自在人心(2 / 2)

第三步: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過對個別善行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美德。

第四步:定義。即把單一的概念歸納為一般的結論。

為了更好地說明“蘇格拉底問答法”,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格老孔是柏拉圖的堂弟,當時不到20歲,夢想成為城邦政府的領袖,為的是享受至高地位帶來的榮耀。家裏人都認為他好高騖遠,希望他腳踏實地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沒有誰能說服他,無奈之下,格老孔的家人隻好求助於蘇格拉底。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格老孔迎麵走來,老遠就喊:“喂,格老孔,聽說你決心做我們城邦的領袖,這是真的嗎?”

“是的。我的確是這樣想的,蘇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極了!如果人間真有什麼好事的話,這又是一樁好事了。因為,倘若你實現了目標,你將能夠幫助你的朋友,為你的家庭揚名,為你的祖國增光;你的名聲在傳遍全城之後,還會傳遍整個希臘,甚至在異邦中享有盛名。那時,你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受到人們的敬仰。是這樣嗎?”

“我想是的。”格老孔受到讚揚,心情大為高興。

“很明顯,格老孔,如果你想受到人們的尊敬,你就必須對城邦有所貢獻。對嗎?”

“正像你所說的。”格老孔回答。

於是,蘇格拉底又問格老孔打算用什麼方法為城邦作貢獻。格老孔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低頭沉思起來,久久沒有回答。

過了好一會兒,蘇格拉底啟發說:“為城邦作貢獻的方式,是不是應該首先讓我們的城邦富裕起來?”

“是的。”

“實現富裕的途徑是不是應該讓稅收增多?”

“是的。”

蘇格拉底又問了一連串問題:稅收從何而來?總數多少?不足的補充來源是什麼?

格老孔難為情地表示,他對這些問題還沒有考慮過。

蘇格拉底又問了一連串有關治理國家必須考慮的問題,如削減開支、國防力量、防禦戰略、糧食供應等。

格老孔慚愧地說,他對這些問題所知有限。

最後,蘇格拉底又問:“國和家一理。國家人口多,問題很複雜,一時之間很難全部弄懂。但是,如果你能幫助一個家庭,就可以著手幫助更多的家庭。你為什麼不試著增進你叔父家的福利呢?”

格老孔說:“隻要叔父肯聽我的勸告,我一定能對他有所幫助。”

蘇格拉底笑了:“你連叔父都說服不了,你將用什麼方法說服包括你叔父在內的所有雅典人呢?”

最後,高傲的格老孔終於明白,以自己目前的素質,確實不適於做城邦的領袖,他離夢想還非常遙遠,應該將眼前的生活定位於力所能及的目標。

蘇格拉底並沒有告訴格老孔正確的選擇,隻是撥開了格老孔眼前的迷障,使他找到了心中本有的正確答案。

王陽明的《詠良知四首示諸生》中還有一首: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良知”自在人心,無論道德判斷還是成功方法,人人心中本來具有,無須外求,它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每個人隻需發掘自己心中本有的“良知”,便可受用一生,根本不必像一個窮孩子一樣,向別人乞求真知。

當然,以智者為師也很重要,因為智者可以為你指點路徑,幫你指出“寶藏”所在,讓你更快地領悟“良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