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省察, 無事存養(1 / 2)

王陽明的學問道德,深受父親王華的影響,而王華的修養功夫非常精深,真正達到了“不動心”的境地。王華學問宏達,於成化十七年(1481)高中狀元,後來身任帝師,又出任吏部尚書,位高權重,一生顯達。王華為人氣質淳厚,平生無矯言飾行,仁恕坦直,不立邊幅,無論人多人少,對大對小,都待之如一。談笑言議,由衷而發,廣庭之論,入對妻子,都不事虛言。認識他的人,從未見過他有難處之事,無論大事小事,他都處之泰然,從容不迫。

王華年老退休後,閑居在家,孝養老母。他具有很強的政治洞察力,早就料到寧王朱宸濠必然謀反,因此未雨綢繆,在上虞的龍溪買了一塊地方,準備急難之時攜家避難。後來,朱宸濠果然在南京舉兵謀反,因王陽明時任南贛巡撫,官署就在寧王的控製範圍內,以他的個性,勢必不肯從賊,因此大家都料定他已然遇害了。有人勸王華按原計劃去龍溪避難。王華說:“我當初是為老母作準備,老母已不在,我兒若不幸遇害,我何所逃乎天地間?”他又告誡家人保持鎮靜,不要驚慌。

但王陽明正好因軍務外出,躲過了寧王的脅迫,並且舉起了征剿寧王的大旗。消息傳來,有人又勸王華說:寧王痛恨陽,必然派人來報複,還是避到龍溪去為妙。

王華淡然說:“我若年輕,就上陣殺敵去了,現在,我們應該共同守備,以防奸亂。”他每天從容地生活、做事,跟平時沒有兩樣,鄉人見他如此,因此人心安定,不慌不亂。

王陽明平定朱宸濠之亂後,又受到嫉妒他的奸黨的誣陷,一時間群議洶洶,禍福隻在旦夕間,不可測度。當地的小人乘機作亂,去王家裏登記財產牲畜,好像即將抄家似的。王家的姻親、族人都驚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王華卻平靜如常,每天在田野間悠閑漫步,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同時告誡家人小心辦事,謹慎言語。

後來,朝廷正氣上升,公論陽明有功,當行封賞,於是嘉靖皇帝詔令給予陽明加官晉爵等封賞,而且三代並妻一體追封,子孫世世承襲。當朝廷封賞的誥命送到王府時,恰逢王華七十七歲壽辰,可謂雙喜臨門,親朋好友鹹來祝賀。此時,王華反倒戚然不樂,將陽明叫到身邊,告誡說:“宸濠之變,大家都以為你死了,你卻沒有死;都以為禍事難平,你卻平定了。然而,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我雖然以你的成功為榮,同時又以你的成功為懼啊!”

陽明聽了,跪在地上,一臉或畏地說:“大人之教,兒所日夜切心者也!”

不久後,朝廷追封三代的詔命正式送達,病重在床的王華讓陽明弟兄趕緊到門口迎接,說“禮不可廢”,當全部儀式完畢後,王華一臉欣然,瞑目而逝,享年七十七歲。

王陽明的學問道德,深受父親王華的影響,而王華的修養功夫非常精深,真正達到了“不動心”的境地。王華學問宏達,於成化十七年(1481)高中狀元,後來身任帝師,又出任吏部尚書,位高權重,一生顯達。王華為人氣質淳厚,平生無矯言飾行,仁恕坦直,不立邊幅,無論人多人少,對大對小,都待之如一。談笑言議,由衷而發,廣庭之論,入對妻子,都不事虛言。認識他的人,從未見過他有難處之事,無論大事小事,他都處之泰然,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