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學問智慧的路徑(2 / 2)

二十多年前,美國發生過一起轟動新聞:一個十三歲的少年,瞞著家人,鼓搗出了一顆小型原子彈,當地居民知道後,都大驚失色,當地警方傾巢出動,保護這顆原子彈。經查這顆原子彈隻是水貨,沒有裝填核料。筆者看了這則新聞,也大驚失色:一個小孩子就能搞原子彈,知識可真豐富!動手能力可真強!希望這隻是個別現象,否則將來怎麼跟人家競爭?不幸的是,這並不是個別現象,美國的學生動手能力就是比中國學生強,比爾·蓋茨十三歲就能編出軟件,巴菲特十幾歲就會炒股、做生意……可我們中國的孩子,十幾歲還不一定會洗衣服,隻是裝了一腦門子不知有用無用的知識。

王陽明認為,“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如果按他的說法,我們那些隻學不行的學生、老師們,根本還沒有開始學習。此說或有偏頗,但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目前的教育模式已經相當腐朽了,根本不適合全球競爭的需要,一個學生從小學讀到博士所學到的真學問,假設用學用相長的方式進行,最多隻需要十年時間,其他十年都浪費掉了。

王陽明在教學活動中,從不搞灌輸式教育。他創辦的第一個教育機構是龍岡書院,盡管該書院遠在雲南的龍場,十分偏僻,慕名前來求學的人仍然很多。他運用開放式教學法,經常跟學生們一起騎馬、投壺、彈琴、飲酒,晚上在一起神聊,清晨一起到林間漫步,不失時機地指點為學的要訣。有時跟學生們一起下河洗澡,然後迎著輕風,唱著歌兒,興盡而歸。

但王陽明並不是跟學生們鬧著玩兒,他有自己的四大教學宗旨,不合宗旨的人,根本不配當他的學生:

第一是“立誌”。沒有遠大的理想,隻想混一隻飯碗的人,沒有資格學“心學”。“心學”也可以說是善良之學,小善要做“善君子”,使“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大善要“兼濟天下”,造福百姓。王陽明這兒沒有飯碗,隻有真善美,你想要就來,不想要就算了。

第二是“勤學”。篤誌力行,勤學好問,是王門的基本心法。

第三是“改過”,這一條前麵已經談過了,不再贅述。

第四是“責善”。不僅要追求自我成長,也要幫助他人成長。對他人的過錯,要善意提醒,但不要詆毀指摘,以免激起怨恨。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意思是說,幫人改過要適可而止,對方聽不進去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王陽明大體讚成這一觀點,不過更強調“忠告善道”,要求做到“直而不至於犯,婉而不至於隱”。而且,他還強調:“諸生責善,當自我始。”先找自己的不足,別一門心思挑別人的毛病。

改過和責善,相當於“批評與自我批評”,以自我批評為主,隻有勇於自我批評的人,才有資格批評他人,才讓被批評者信服。

王陽明創造性地融學、問、思、辨、行為一體,將學與行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過程,指出了一條增進學問智慧的便捷路徑,也為未來教育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總有一天,學和行會從兩件事變成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