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學問智慧的路徑(1 / 2)

現代的教育模式,跟後儒有相似之處,有的人從小學讀到大學,再讀到博士,半輩子過去了,除了鑽研書本,沒幹過別的事;眼看時間很寬裕,又不知幹什麼才好,索性挾起書本,再讀博士後。他們跟後儒一樣,最大的本事是鑽研書本,最拿手的工作也是教人鑽研書本。當然,多數學生鑽了十幾年書本後,走上了實踐之路,算是“知行合一”了,但求知欲最強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埋進了書本,所得卻非常有限,浪費可以說十分驚人。有的人感到奇怪:我們中國有十幾億顆腦袋,搞科學研究為什麼搞不過美國的二億多人?原因很簡單,人家的腦袋用對了地方,我們的腦細胞被陳腐的知識捂死了不少。

二十多年前,美國發生過一起轟動新聞:一個十三歲的少年,瞞著家人,鼓搗出了一顆小型原子彈,當地居民知道後,都大驚失色,當地警方傾巢出動,保護這顆原子彈。經查這顆原子彈隻是水貨,沒有裝填核料。筆者看了這則新聞,也大驚失色:一個小孩子就能搞原子彈,知識可真豐富!動手能力可真強!希望這隻是個別現象,否則將來怎麼跟人家競爭?不幸的是,這並不是個別現象,美國的學生動手能力就是比中國學生強,比爾·蓋茨十三歲就能編出軟件,巴菲特十幾歲就會炒股、做生意……可我們中國的孩子,十幾歲還不一定會洗衣服,隻是裝了一腦門子不知有用無用的知識。

王陽明認為,“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如果按他的說法,我們那些隻學不行的學生、老師們,根本還沒有開始學習。此說或有偏頗,但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目前的教育模式已經相當腐朽了,根本不適合全球競爭的需要,一個學生從小學讀到博士所學到的真學問,假設用學用相長的方式進行,最多隻需要十年時間,其他十年都浪費掉了。

王陽明在教學活動中,從不搞灌輸式教育。他創辦的第一個教育機構是龍岡書院,盡管該書院遠在雲南的龍場,十分偏僻,慕名前來求學的人仍然很多。他運用開放式教學法,經常跟學生們一起騎馬、投壺、彈琴、飲酒,晚上在一起神聊,清晨一起到林間漫步,不失時機地指點為學的要訣。有時跟學生們一起下河洗澡,然後迎著輕風,唱著歌兒,興盡而歸。

但王陽明並不是跟學生們鬧著玩兒,他有自己的四大教學宗旨,不合宗旨的人,根本不配當他的學生:

第一是“立誌”。沒有遠大的理想,隻想混一隻飯碗的人,沒有資格學“心學”。“心學”也可以說是善良之學,小善要做“善君子”,使“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大善要“兼濟天下”,造福百姓。王陽明這兒沒有飯碗,隻有真善美,你想要就來,不想要就算了。

現代的教育模式,跟後儒有相似之處,有的人從小學讀到大學,再讀到博士,半輩子過去了,除了鑽研書本,沒幹過別的事;眼看時間很寬裕,又不知幹什麼才好,索性挾起書本,再讀博士後。他們跟後儒一樣,最大的本事是鑽研書本,最拿手的工作也是教人鑽研書本。當然,多數學生鑽了十幾年書本後,走上了實踐之路,算是“知行合一”了,但求知欲最強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埋進了書本,所得卻非常有限,浪費可以說十分驚人。有的人感到奇怪:我們中國有十幾億顆腦袋,搞科學研究為什麼搞不過美國的二億多人?原因很簡單,人家的腦袋用對了地方,我們的腦細胞被陳腐的知識捂死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