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類隻有才華沒有道德的人,王陽明深惡痛絕,他曾舉一個現實的例子,對學生們說:“學如焦芳,不如孩提之不學不慮。”為什麼呢?小孩子沒有知識、沒有思想,至少不會危害社會,且有可愛之處,他們的心靈純淨如水,對社會環境的美化很有好處。而焦芳這種人,才華過人,危害極大,臭不可聞。
焦芳與王陽明同時,河南泌陽人,因高中進士,被選入翰林院。曆來能入翰林院的人,都是公認的大才子,比今天成為“院士”還難。焦芳可不是一個謙謙君子,功利心極強,有一年,大學士彭華推薦晉升學士的人選,漏了焦芳。焦芳聽說後,當即宣稱:我要是當不上學士,就拿著刀,在長安道上候著,不捅死彭華不罷休。
彭華聽說後,怕了這個“拚命三郎”,趕緊將他的名字加上去。
後來,焦芳投靠權奸劉瑾,助肘為虐,殘害了許多清正官員。不過,隨著劉瑾最終被鏟除,焦芳也免不了跟著倒黴。
一個人讀書讀到焦芳這樣,一味逞其私欲,不講人情公理,真不如不學。
王陽明反對以學為非的負麵學習,反對學而無用的無效學習,他提倡的學習方法隻是“致良知”,即以愛為本,然後“知行合一”,將愛融入到自己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助益他人,感動他人,影響他人。一個人真能如此,何愁“治國平天下”?
對這類隻有才華沒有道德的人,王陽明深惡痛絕,他曾舉一個現實的例子,對學生們說:“學如焦芳,不如孩提之不學不慮。”為什麼呢?小孩子沒有知識、沒有思想,至少不會危害社會,且有可愛之處,他們的心靈純淨如水,對社會環境的美化很有好處。而焦芳這種人,才華過人,危害極大,臭不可聞。
焦芳與王陽明同時,河南泌陽人,因高中進士,被選入翰林院。曆來能入翰林院的人,都是公認的大才子,比今天成為“院士”還難。焦芳可不是一個謙謙君子,功利心極強,有一年,大學士彭華推薦晉升學士的人選,漏了焦芳。焦芳聽說後,當即宣稱:我要是當不上學士,就拿著刀,在長安道上候著,不捅死彭華不罷休。
彭華聽說後,怕了這個“拚命三郎”,趕緊將他的名字加上去。
後來,焦芳投靠權奸劉瑾,助肘為虐,殘害了許多清正官員。不過,隨著劉瑾最終被鏟除,焦芳也免不了跟著倒黴。
一個人讀書讀到焦芳這樣,一味逞其私欲,不講人情公理,真不如不學。
王陽明反對以學為非的負麵學習,反對學而無用的無效學習,他提倡的學習方法隻是“致良知”,即以愛為本,然後“知行合一”,將愛融入到自己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助益他人,感動他人,影響他人。一個人真能如此,何愁“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