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等事(1 / 1)

相士的話或許隻是胡謅,對王陽明的暗示作用卻是很大的,從此,“聖賢”二字就被他輸入了大腦深處,“自後每對書,輒靜坐凝思”。十三歲時,有一次他問私塾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唯讀書登第耳。”教師的話似乎言之成理,作為一個讀書人,參加科考,金榜題名,難道不是最重要的事嗎?王陽明卻不以為然地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他的父親聽說此事,笑著問他:“你想做聖賢嗎?”

王陽明不好意思回答,卻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追求。當時宋儒的“格物致知”說頗為流行,而“格物”之意,二程和朱熹都認為是“窮事物之理”。王陽明一知半解,說幹就幹,邀請一個學友,對著竹子,不停地“格物”。到了第三天,學友用腦過度,隻好放棄。王陽明嘲笑他心誌不堅,繼續坐在那兒“格物”。到了第七天,王陽明筋疲力盡,竟至暈倒,被人抬回來。這次“格物”失敗,讓他受挫不小,自我解嘲說,“聖賢有分”,不是人人可做。他的話,似乎表明他想放棄“學聖賢”的誌向,而且此後他時而學道家的“導引術”,時而學佛家的參禪打坐,還花了很大的精力應付科舉考試,並考中進士。

但是,“學聖賢”的誌向已經進入了王陽明的靈魂深處,他無論學什麼、做什麼,事後來看,都走在“學聖賢”的路上,都是在探索契入聖賢的方法。最後,他跳出程子、朱子理學之外,別出蹊徑,開發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法門,並自豪地宣稱這是“千古聖賢相傳一點真骨血”。他當然再也不會傻乎乎地“格”竹子了,因為他認為“格物”的真意是“正物”,心正則物正。

王陽明是否學成了聖人?難說!因為聖人是一種境界,隻有“自家體會得”,別人不得而知。但他無疑是一位“大人”或“賢人”,因為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麵都取得了令人尊敬的成就。古人說:“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王陽明把人生目標定位到“聖賢”的至高境界,最後成為一代大賢,已經很成功了!

相士的話或許隻是胡謅,對王陽明的暗示作用卻是很大的,從此,“聖賢”二字就被他輸入了大腦深處,“自後每對書,輒靜坐凝思”。十三歲時,有一次他問私塾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唯讀書登第耳。”教師的話似乎言之成理,作為一個讀書人,參加科考,金榜題名,難道不是最重要的事嗎?王陽明卻不以為然地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他的父親聽說此事,笑著問他:“你想做聖賢嗎?”

王陽明不好意思回答,卻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追求。當時宋儒的“格物致知”說頗為流行,而“格物”之意,二程和朱熹都認為是“窮事物之理”。王陽明一知半解,說幹就幹,邀請一個學友,對著竹子,不停地“格物”。到了第三天,學友用腦過度,隻好放棄。王陽明嘲笑他心誌不堅,繼續坐在那兒“格物”。到了第七天,王陽明筋疲力盡,竟至暈倒,被人抬回來。這次“格物”失敗,讓他受挫不小,自我解嘲說,“聖賢有分”,不是人人可做。他的話,似乎表明他想放棄“學聖賢”的誌向,而且此後他時而學道家的“導引術”,時而學佛家的參禪打坐,還花了很大的精力應付科舉考試,並考中進士。

但是,“學聖賢”的誌向已經進入了王陽明的靈魂深處,他無論學什麼、做什麼,事後來看,都走在“學聖賢”的路上,都是在探索契入聖賢的方法。最後,他跳出程子、朱子理學之外,別出蹊徑,開發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法門,並自豪地宣稱這是“千古聖賢相傳一點真骨血”。他當然再也不會傻乎乎地“格”竹子了,因為他認為“格物”的真意是“正物”,心正則物正。

王陽明是否學成了聖人?難說!因為聖人是一種境界,隻有“自家體會得”,別人不得而知。但他無疑是一位“大人”或“賢人”,因為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麵都取得了令人尊敬的成就。古人說:“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王陽明把人生目標定位到“聖賢”的至高境界,最後成為一代大賢,已經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