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佛家的觀點,善心永不退轉,才入聖道。怎樣才能如此呢?當你切身體驗到幫助別人不是在幫助別人,完全是在幫助自己;愉悅別人不是在愉悅別人,完全是在愉悅自己,你的善心就不會退轉了。那麼,當你做了善事,幫助了別人,會由衷地高興,根本不會冀圖別人的感激、報答,更不會為別人沒有一聲“謝謝”而憤憤不平。
但這不是說“善欲”沒有用,一旦你經常發善心、做善事,體驗到了其中的樂趣,你就有可能領悟“人我不二”的真諦,由此契入聖道。
王陽明早就領悟到聖賢和凡夫俗子本質上並無區別,不同之處在於各人的功夫,任何一人肯下工夫,都可能成為聖賢。所以,他看人都帶著看聖賢的眼光,以平等之心待,不太在意世俗的尊卑貴賤。當他謫居龍場驛時,真誠地對待自己的隨從們,為他們熬藥、煮粥。大家覺得他是“大人”,被他服侍受當不起,他安慰說:你們跟隨我一路走來,吃了許多苦。在這舉目無親的地方,你們不就是我的兄弟、我的親人嗎?
對當地夷民,漢族人一般會有歧視心理,認為他們是“野蠻人”。王陽明卻毫無歧視之心,因為他們也是“天生聖人”。他說:“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繩之木,雖粗礪頑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雖然語言不通,他跟夷民們的關係卻處得很好,交了很多真心朋友。他時常出沒於叢林、山洞之間,同夷民和流亡至此的漢人談天說地、討教風俗,並指導他們伐木建屋,替他們排憂解難。很快,當地居民都把他看成能人、友人、神人,對他尊敬有加,還自發地幫忙,為他建起了一座大屋。後來,此屋便成了著名的“龍岡書院”。
一個人能認識到人人都可能為聖賢,而以平等之心對待每一個人,離聖賢之門已經很近了!反之,自以為天生高人一等,自以為應該高居別人之上,離聖賢之門已經很遠了!
按佛家的觀點,善心永不退轉,才入聖道。怎樣才能如此呢?當你切身體驗到幫助別人不是在幫助別人,完全是在幫助自己;愉悅別人不是在愉悅別人,完全是在愉悅自己,你的善心就不會退轉了。那麼,當你做了善事,幫助了別人,會由衷地高興,根本不會冀圖別人的感激、報答,更不會為別人沒有一聲“謝謝”而憤憤不平。
但這不是說“善欲”沒有用,一旦你經常發善心、做善事,體驗到了其中的樂趣,你就有可能領悟“人我不二”的真諦,由此契入聖道。
王陽明早就領悟到聖賢和凡夫俗子本質上並無區別,不同之處在於各人的功夫,任何一人肯下工夫,都可能成為聖賢。所以,他看人都帶著看聖賢的眼光,以平等之心待,不太在意世俗的尊卑貴賤。當他謫居龍場驛時,真誠地對待自己的隨從們,為他們熬藥、煮粥。大家覺得他是“大人”,被他服侍受當不起,他安慰說:你們跟隨我一路走來,吃了許多苦。在這舉目無親的地方,你們不就是我的兄弟、我的親人嗎?
對當地夷民,漢族人一般會有歧視心理,認為他們是“野蠻人”。王陽明卻毫無歧視之心,因為他們也是“天生聖人”。他說:“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繩之木,雖粗礪頑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雖然語言不通,他跟夷民們的關係卻處得很好,交了很多真心朋友。他時常出沒於叢林、山洞之間,同夷民和流亡至此的漢人談天說地、討教風俗,並指導他們伐木建屋,替他們排憂解難。很快,當地居民都把他看成能人、友人、神人,對他尊敬有加,還自發地幫忙,為他建起了一座大屋。後來,此屋便成了著名的“龍岡書院”。
一個人能認識到人人都可能為聖賢,而以平等之心對待每一個人,離聖賢之門已經很近了!反之,自以為天生高人一等,自以為應該高居別人之上,離聖賢之門已經很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