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對你沒好處的隻是那些跟你做了十年鄰居卻不知道你的名字的人,那些“毀謗”、“欺慢”你的人,都是你的“潛在顧客”,都可能有益於你,關鍵看你有沒有“增益”功夫。
王陽明的“動忍增益”功夫做得很好,雖然“毀謗”、“欺慢”幾乎伴隨他一生,他總能得其利而避其弊,使自己的德業、事業雙獲豐收。
王陽明謫居貴州的龍場驛時,是他一生最倒黴的時候,他卻將之變成了幸運的開始。驛站主要負責來往官員、信使的接待工作,相當於官方招待所、郵電局,龍場驛地處萬山叢中,一個月都難得搞一次接待工作。王陽明有大量空閑時間,於是開設龍岡書院,免費給愛學習的人講學。慕名而來者很多,他因此名聲大噪。龍場驛屬思州管轄,思州太守不知為了耍威風,還是嫉妒王陽明的名聲,無故派人前來搗亂。當地群眾看不過意,自發組織起來,將那些公差打走了。
思州太守更是惱怒,上告王陽明不服管教、聚眾鬧事。思州按察副使毛應奎是王陽明的餘姚同鄉,擔心他受害,於是出麵斡旋,勸他去向太守賠個不是。此時,王陽明還沒忘了按良知做事,一方麵,他認為當麵道歉不合情理,隻會助長對方的歪風邪氣;一方麵,他卻又願意做一回“矮子”,給太守一個台階下。於是,他給毛應奎寫了一封措辭懇切的信:
“昨承遣人喻以禍福利害,且令勉赴太府請謝,此非道誼深情,決不至此,感激之至,言無所容!但差人至龍場陵侮,此自差人挾勢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龍場諸夷與之爭鬥,此自諸夷憤恨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則太府固未嚐辱某,某亦未嚐傲太府,何所得罪而遽請謝乎?跪拜之禮,亦小官常分,不足以為辱,然亦不當無故而行之。不當行而行,與當行而不行,其為取辱一也。廢逐小臣,所守待死者,忠信禮義而已,又棄此而不守,禍莫大焉!”
他表明,跪拜太守,是他這個小官應盡的禮儀,沒有什麼不可以。但太守沒錯,自己也沒錯,如果道歉,反見得雙方有錯了。接下來,他又寫道,自己“瘴癘蠱毒之與處,魑魅魍魎之與遊,日有三死焉”,言下之意,到了這種地步,怕死也無益,太守如果不依不饒,他也沒有辦法。
結果,“太守慚服”,再也不來找王陽明的麻煩。而當地的秀才、衛所官員更是仰慕他的為人和學問,紛紛上門求益。安宣慰還派人送來米、肉、仆役、金帛、鞍馬等,王陽明隻收下一些生活必需品,其餘的都遜謝不受。
王陽明受到太守的“欺慢”和“毀謗”,他本著良知不動心,得體地處置,結果壞事變好事,他的處境反倒比以前好多了,名聲也比以前更大了。
《佛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一點羞辱都不能忍,像爆炸一樣一點就炸的都是小人物,那些能夠“忍辱”的人,才可能成為有大智慧、大才能的人,才可能辦成大事,成為大人物。所以,對人生事業來說,“忍辱增益”的功夫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