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官的五大高招(1 / 2)

《處置從逆官員疏》介紹了一些從逆官員的情況,最後建議說:“取其罪犯之顯暴者,明正典刑,以為臣子不忠之戒;酌其心跡之堪憫者,量加黜謫,以存罪疑惟輕之仁。庶幾奸諛知警,國憲可明。”

《處置府縣從逆官員疏》也介紹了一批從逆官員的情況,最後建議:“參照邢清等被執不死,全無仗節之忠;聞變即逃,莫知討賊之義,俱合重罪。但責任既輕,賊勢複盛,力難設施,情可矜憫。合無行撫按衙門依律問擬,以為將來之戒,惟複別有定奪。”

王陽明的“罪疑惟輕”跟現代“疑罪從無”的原則頗有神合處,都是人文關懷的體現。在那個流行“亂世用重典”的年代,他能站在人性立場,主張對犯法者從輕處罰,確實難能可貴。從中也可體察“致良知”的妙用。

第三招:廣求意見。

王陽明無論在何地為官,都必然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了解情況,而且他樂於傾聽意見,不分官民,凡有意見,他無不歡迎,他還經常發布公文,廣求意見。他的《十家牌法告諭各府父老子弟》非常謙虛地說:“本院奉命巡撫是方,惟欲剪除盜賊,安養小民。所限才力短淺,智慮不及;雖挾愛民之心,未有愛民之政;父老子弟,凡可以匡我之不逮,苟有益於民者,皆有以告我,我當商度其可,以次舉行。”

王陽明以巡撫之尊,竟然向小民討主意,其虛懷若穀的情懷,不同凡響。相比現在某些官員,隻知坐在辦公室當老爺,對群眾的意見不聞不問,境界真有天壤之別!

第四招:主動承責。

王陽明為官,凡管轄範圍內的事,沒做好的,他都主動承擔責任,從不推諉;許多事分明與他無關,他也自負其責。例如,天災本是老天爺的過錯,他也要自我批評;兵災雖是人禍,但並不是由他引起,他也主動承責。他的《批追徵錢糧呈》,對不得不向百姓征收軍糧痛心不已,還說:“目擊貧民之疾苦而不能救,坐視征求之患迫而不能止,徒切痛楚之懷,曾無拯援之術,傷心慘目,汗背赧顏,此皆本院之罪,其亦將誰歸咎!各府州縣官務體此意,雖在催科,恒存‘撫’字。”

王陽明的承責,看似虛偽,其實不然,恰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表現。天下事沒辦好,天下人都有一份責任,按佛家的說法,這是“共業所感”。王陽明是大悟之人,自然能看到自己的責任所在,不會像那些愚人一樣說什麼“這件事跟我無關”。

第五招:通情達理,主動溝通。

王陽明身領重任,職責所在,有時不得不做百姓不滿的事,但他從不恃其強勢,使狠蠻幹,總是主動向百姓說明情況,尋求諒解。他數次統領大軍,平息各路農民起義,以及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他當然不能讓屬下官兵餓著肚子打仗,一應軍糧隻能從當地征收,軍隊打擾民眾的生活也在所難免。但他情真意切的解釋,卻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民眾的不滿情緒。

《處置從逆官員疏》介紹了一些從逆官員的情況,最後建議說:“取其罪犯之顯暴者,明正典刑,以為臣子不忠之戒;酌其心跡之堪憫者,量加黜謫,以存罪疑惟輕之仁。庶幾奸諛知警,國憲可明。”

《處置府縣從逆官員疏》也介紹了一批從逆官員的情況,最後建議:“參照邢清等被執不死,全無仗節之忠;聞變即逃,莫知討賊之義,俱合重罪。但責任既輕,賊勢複盛,力難設施,情可矜憫。合無行撫按衙門依律問擬,以為將來之戒,惟複別有定奪。”

王陽明的“罪疑惟輕”跟現代“疑罪從無”的原則頗有神合處,都是人文關懷的體現。在那個流行“亂世用重典”的年代,他能站在人性立場,主張對犯法者從輕處罰,確實難能可貴。從中也可體察“致良知”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