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招:廣求意見。
王陽明無論在何地為官,都必然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了解情況,而且他樂於傾聽意見,不分官民,凡有意見,他無不歡迎,他還經常發布公文,廣求意見。他的《十家牌法告諭各府父老子弟》非常謙虛地說:“本院奉命巡撫是方,惟欲剪除盜賊,安養小民。所限才力短淺,智慮不及;雖挾愛民之心,未有愛民之政;父老子弟,凡可以匡我之不逮,苟有益於民者,皆有以告我,我當商度其可,以次舉行。”
王陽明以巡撫之尊,竟然向小民討主意,其虛懷若穀的情懷,不同凡響。相比現在某些官員,隻知坐在辦公室當老爺,對群眾的意見不聞不問,境界真有天壤之別!
第四招:主動承責。
王陽明為官,凡管轄範圍內的事,沒做好的,他都主動承擔責任,從不推諉;許多事分明與他無關,他也自負其責。例如,天災本是老天爺的過錯,他也要自我批評;兵災雖是人禍,但並不是由他引起,他也主動承責。他的《批追徵錢糧呈》,對不得不向百姓征收軍糧痛心不已,還說:“目擊貧民之疾苦而不能救,坐視征求之患迫而不能止,徒切痛楚之懷,曾無拯援之術,傷心慘目,汗背赧顏,此皆本院之罪,其亦將誰歸咎!各府州縣官務體此意,雖在催科,恒存‘撫’字。”
王陽明的承責,看似虛偽,其實不然,恰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表現。天下事沒辦好,天下人都有一份責任,按佛家的說法,這是“共業所感”。王陽明是大悟之人,自然能看到自己的責任所在,不會像那些愚人一樣說什麼“這件事跟我無關”。
第五招:通情達理,主動溝通。
王陽明身領重任,職責所在,有時不得不做百姓不滿的事,但他從不恃其強勢,使狠蠻幹,總是主動向百姓說明情況,尋求諒解。他數次統領大軍,平息各路農民起義,以及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他當然不能讓屬下官兵餓著肚子打仗,一應軍糧隻能從當地征收,軍隊打擾民眾的生活也在所難免。但他情真意切的解釋,卻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民眾的不滿情緒。
例如,他的《告諭軍民》說:“告諭軍民人等,爾等困苦已極,本院才短知窮,坐視而不能救,徒含羞負愧,言之實切痛心。今京邊官軍。驅馳道路,萬裏遠來,皆無非為朝廷之事,拋父母,棄妻子,被風霜,冒寒暑,顛頓道路,經年不得一顧其家,其為疾苦,殆有不忍言者,豈其心之樂居於此哉!況南方卑濕之地,尤非北人所宜,今春氣漸動,瘴疫將興,久客思歸,情懷益有不堪。爾等居民,念自己不得安寧之苦,即須念諸官軍久離鄉土,拋棄家室之苦,務敦主客之情,勿懷怨恨之意,亮事寧之後,凡遭兵困之民,朝廷必有優恤。今軍馬塞城,有司供應,日不暇給;一應爭門等項詞訟,俱宜含忍止息;勿輒告擾,各安受爾命,寧奈爾心。本院心有餘而力不足,聊布此苦切之情於爾百姓,其各體悉無怨。”
此文實事求是,體諒民眾的苦衷,同時也請民眾體諒官兵的苦衷,相比之下,官兵們遠離父母家鄉,還要冒著生命危險作戰,即使他們給民眾帶來了不便,百姓也容易諒解。何況王陽明治軍,軍紀嚴明,無事不擾民,更容易跟民眾達成情感上的相融。
日後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通情達理、主動溝通和軍紀嚴明方麵,跟王陽明之法毫無二致。兩者都是從良知出發,把人類道德發揮到了極高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