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皇帝下旨責備他:“乃敢托疾避難,奏回養病。見今盜賊劫掠,民遭荼毒。萬一王守仁因見地方有事,假托辭免,不無愈加誤事?”並且嚴命:“王守仁不準休致。南、贛地方見今多事,著上緊前去,用心巡撫。”
王陽明無奈,隻好上任,將農民起義鎮壓下去了,殺的人自然不少。“文革”時,有人認為王陽明是一個鎮壓農民起義的“鄶子手”。他半生講授“致良知”,雖然超凡脫俗,不以俗情論行跡,但一定不願自己的名字跟“鄶子手”聯係在一起。不過,平心而論,王陽明的鎮壓行動,對起義的農民和無辜群眾也許不是災難而是幸運。明軍有以人頭計算功勞的習慣,官軍“殺良冒功”是由來已久的惡習。假設換了一位主帥,殺的人隻怕會血流成河。王陽明畢竟懂得“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對能不殺的人堅決不殺,可以和平解決就不輕用刀兵;能用地方軍解決問題,就不用可能擾民的政府軍。相比之下,他雖然殺了很多人,間接救活的人更多。
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後,因功勞太大,嫉妒他的朝中大員很多,眾口一詞地掩蓋他的功勞,並阻止他跟皇帝見麵。王陽明本無意於此,樂得逍遙。他喜愛自然,常說“生平山水是課程”,與山水親近是他一生的樂趣。當皇帝和權臣們刻意自我美化,搶奪平叛之功時,王陽明以高姿態,將功勞歸於皇帝、朝臣及從軍將士,自己卻超然物外,忙裏偷閑,遊覽九華山。興之所至,他寫了一首有趣的禪偈,被刻在東崖禪寺的岩壁上,偈文說:“不向少林麵壁,卻來九華看山。錫杖打翻龍虎,隻履踏破羼岩。這個潑皮和尚,如何容在世間。嗬嗬!會得時與你一棒,會不得,且放在黑漆筒裏偷閑。”
此偈之意,戲稱自己本宜為僧,不應行走俗世。有趣的是,還有一個與此有關的傳說:當王陽明閑遊九華山時,來到一座寺廟前,看見一間房門緊鎖,灰塵積得很厚,好像幾十年沒打開過的樣了。王陽明心裏一動,請廟裏的和尚將門打開看一看。和尚說本寺有規矩,此門不能開。王陽明好奇心起,堅決要求開門一觀。和尚隻好照辦。王陽明走進去,隻見裏麵有一個坐化的老和尚,容顏如生,胸前掛著一塊布,上麵寫了幾句話:“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即是閉門人。”王陽明一看就傻住了,此時他正好五十歲,難道他就是此僧轉世投胎嗎?
不過,這個傳說也許是後人根據王陽明的禪偈杜撰,作不得真。但王陽明的心性,確有幾分高僧不染紅塵的況味。他坦然宣稱,“我亦愛山仍戀官”,但他的“戀官”,不是真“戀”,官位可以隨時丟下,他真正丟不下的還是他熱愛的國家和人民,丟不下的還是他的為善之道。
“平生忠赤有天知,便欲欺人肯自欺?”他用詩歌,抒發了他心體良知、誠正中和的士大夫氣節。
但皇帝下旨責備他:“乃敢托疾避難,奏回養病。見今盜賊劫掠,民遭荼毒。萬一王守仁因見地方有事,假托辭免,不無愈加誤事?”並且嚴命:“王守仁不準休致。南、贛地方見今多事,著上緊前去,用心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