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敗逃後,官軍該怎麼辦呢?王陽明也作了規定:“重兵之後,紀功讚畫等官各率數隊,相繼而進,嚴整行伍,務令鼓噪之聲連亙不絕,使諸賊逃逐山穀者聞之,不得複聚。若賊首未盡,探其所如,分兵速躡,不得稍緩,使賊複得為計。已獲渠魁,其餘解散黨與,平日罪惡不大,可招納者,還與招納;不得貪功,一概屠戮。”
打了勝仗後,最忌得勝而驕,疏於防範,此時最易為敵趁,由大勝變成大敗。因此,王陽明嚴令:“乘勝之餘,尤要肅旅如初;遇敵不得恃勝懈弛,恐生他虞。歸途仍將已破賊巢,悉與掃蕩,經過寨堡村落,務禁扌票掠,宜撫恤者,即加撫恤;宜處分者,即與處分;毋速一時之歸,複遺他日之悔。”
王陽明的“毋速一時之歸,複遺他日之悔”,可以說專門針對將士們的安逸心而發,大戰後將士們往往比較疲勞,希望迅速了卻軍務,回去休息,因此辦事往往草率、粗魯,缺乏耐心,必然留下漏洞。所以此時尤要克服疲勞,將事情一一做到位。
經王陽明三令五申,官軍心裏的“心鬼”小多了,紀律性和戰鬥力得到了一定加強。而“山賊”還處於原來的“業餘水平”, “心鬼”仍大,因此跟官軍交鋒,屢敗而少勝。
有一次,王陽明派軍征剿盤踞在福建漳州象湖山一帶的巨魁詹師富。當時官軍是從廣東、福建等地抽調而來的一支混合部隊,才五千多人,敵眾我寡,而且敵人又憑險據守,巢穴眾多,陷阱遍布,且鬥誌昂揚,因此官軍氣餒,請王陽明從廣東增精銳“狼兵”前來會剿。王陽明考慮到,調“狼兵”來,不僅會增大軍費開支,增加當地百姓的負擔,而且“狼兵”紀律差,難免滋擾地方,因此不同意調“狼兵”,鼓勵混合部隊勇敢殺敵。
官軍初戰長富村,獲得勝利,“山賊”退守象湖山一帶。官軍再戰蓮花石時,廣東兵為敵所阻,不能按計劃到達指定地點合擊。福建兵勢單力薄,遭到山賊的突擊,指揮覃桓等戰死,福建兵敗退。
官軍失敗後,士氣大受挫傷,強烈要求王陽明調“狼兵”前來征剿。王陽明嚴厲訓斥了幾個提出此議的將領,將揚言按“失律罪”處分他們,又鼓勵他們說:“兵宜隨時,變在呼吸,豈宜各持成說耶?福建諸軍稍緝,鹹有立功贖罪心,利在速戰。若當集謀之始,即掩賊不備,成功可必。”他還說,廣東軍希望調“狼兵”來助戰,“山賊”以為我方失敗,隻有調“狼兵”一途,否則再無戰力。我軍正可趁此時機,“奮怯為勇,變弱為強”,主動出擊。
為了鼓舞士氣,王陽明親臨上杭督戰,同時命令假裝撤軍,揚言秋季後派大軍來會剿。卻暗中分兵三路,占據險要。“山賊”先前得勝,沒把官軍放在眼裏,而且按以往跟官軍交戰的經驗看,官軍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複戰力。見官軍分路撤退,更證實了此一判斷,因此漫不經心。豈料此時的官軍由王陽明指揮,早就不是以前的官軍了。一天晚上,官軍看準了時機,全線突襲,多路並進,連破數關,直搗象湖山。“山賊”驚惶之餘,想退到懸崖絕壁上防守,誰知早為官軍所占,隻好四散而逃。官軍乘勝追剿,連破長富村、水竹、大重坑等四十多所據點,斬殺“山賊”首領詹師富等七千餘人,漳南鬧了十多年的“山賊”至此一舉蕩平,而官軍以少勝多,創下了一個奇跡。
敵人敗逃後,官軍該怎麼辦呢?王陽明也作了規定:“重兵之後,紀功讚畫等官各率數隊,相繼而進,嚴整行伍,務令鼓噪之聲連亙不絕,使諸賊逃逐山穀者聞之,不得複聚。若賊首未盡,探其所如,分兵速躡,不得稍緩,使賊複得為計。已獲渠魁,其餘解散黨與,平日罪惡不大,可招納者,還與招納;不得貪功,一概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