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射程強大的三弓床弩炮
為了增加射程,宋軍在一門弩炮聯裝三張強弓,其中最後一張是向相反方向裝的,被稱作"三弓床弩炮"。
據說,三弓床弩炮的弓弦是動物肌腱製成的,主要利用多弓的合力發射箭矢。它的結構非常巧妙,後部有兩個轆轤,通過滑輪來牽拉弓弦的張設。弩身是用堅實的檀木製成的,輕巧堅勁。三弓床弩炮以鐵為槍膛,鋼為弩機,並用木棰擊發,配用的重型箭鏃有2米長。世稱"一槍三劍箭",形狀類似標槍,三片鐵翎就像三把劍。箭頭則是用鋼製成的三棱型穿甲箭。其最大射程為1600米。
3.殺傷力強的霹靂炮
霹靂炮是早期一種爆炸性火器,屬於火球類火器的一種。這種武器是在一個瓦罐內填充大量火藥、鐵砂和碎石,密封罐口並安裝一根信撚,作戰的時候,點燃信撚,依靠重型投石炮或人力將其拋向對方引其爆炸的殺傷性兵器。
當它爆炸後,內部充填的鐵砂或碎石四散飛濺,能大量殺傷敵軍。
曆史"成全"了兩個人物
1.一戰成名的虞允文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甫,南宋紹興進士,原籍四川仁壽,宋亡後為避戰亂,遷居崇仁二都(今江西省崇仁縣石莊鄉)。
據說,虞允文身高近兩米,史稱其"慷慨磊落有大誌,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
虞允文幼時非常聰明,七歲能提筆作文,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中進士,曆任通判、知州等四川地方官。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改任秘書丞,開始到朝廷任職。很快兼任國史院編修官,曆吏部員外郎兼右司員外郎。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他回朝後任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
采石之戰前,虞允文曾經奉命出使金國。他發現金意圖南侵,於是回國後立即上疏,建議加強防禦,但是他的建議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虞允文本是一個文官,他到采石隻是執行慰問部隊的任務,但是當他看到金軍就要渡江,南宋處於危在旦夕的緊急關頭時,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指揮部隊抗擊金軍。
麵對危局,虞允文號召全軍上下團結一心,共禦強敵。在他的感召下,宋軍將士士氣大振。
虞允文膽略過人,判斷敵情準確,部署兵力得當,不僅將水軍和步、騎軍進行了縱深梯次配備,同時還掌握了預備隊更兼顧了戰線左右兩翼的安全。
此外,他針對金軍不習水戰、渡江船隻不堅固的弱點,以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南宋水軍作為主力,鏖戰江中,以強擊弱,使金軍船毀人亡,沒有辦法靠岸。最終取得了采石之戰的勝利。
2.覬覷中原的完顏亮
完顏亮(公元1122年-公元1161年),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漢名亮,他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孫。完顏亮自幼聰敏好學,漢文化功底甚深,文韜武略兼備。
完顏亮成年後被任命為上將軍,在名將完顏宗弼軍中效力。年輕的他作戰勇猛屢立戰功,不斷獲得提升。
完顏亮大肆籠絡將領,培植自己的勢力,伺機奪取政權。
公元1149年,完顏亮在軍隊親信將領和朝中部分大臣的支持下發動宮廷政變,自立為帝。
完顏亮稱帝後,對金國進行了一係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初步實現了女真族從落後的遊牧民族向農耕文明的轉變。
完顏亮的改革極大的強化了中央集權,同時也損害了女真上層貴族尤其是皇族的利益,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
對此,完顏亮大肆鎮壓和屠殺女真上層貴族,特別是皇族。再加上完顏亮本人生性殘暴多疑,在金國統治集團內部造成劇烈動蕩,引發了嚴重的內部矛盾。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完顏亮打算通過發動對外戰爭的方式轉移內部矛盾,同時也可以滿足其殺戮侵略的本性。於是,他撕毀了"紹興和議",對南宋發動全麵戰爭。
完顏亮以開封為前進大本營,一方麵大規模造船,以此來克服兩淮和長江流域的水障,另一方麵大舉征兵,強迫北方各族人民充軍。
一切準備就緒後,完顏亮調集32萬大軍,對外號稱60萬,南下滅宋。
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采石磯大戰
中國曆史上,發生在長江戰場上的多次戰爭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政治格局和版圖變遷,也影響了中國的曆史進程。其中,以發生在公元1161年的南宋和金之間的"采石之戰"影響最大。那麼,采石之戰究竟是怎樣一場戰役呢?這場戰役是如何發生的?經過和結局如何?又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1.屈辱的和約
南宋以極其屈辱的代價換來了與金國的短暫"和平",這個代價就是殺害了南宋抗金的民族英雄嶽飛。
此外,雙方正式達成了南宋向金的投降和議。其內容主要是:南宋向金稱臣,金國皇帝冊封宋高宗趙構為"宋皇帝";宋、金雙方,東部以淮河,西部以陝西大散關為界,界線以南歸宋,以北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