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采石古戰場--山川靈秀之地不時回蕩著金戈鐵馬之聲(1 / 3)

第十二章 采石古戰場--山川靈秀之地不時回蕩著金戈鐵馬之聲

"文臣主戰事,同仇暨敵愾",采石之戰是南宋軍隊抗金鬥爭的重要戰役。此戰發生於紹興末年,由文臣虞允文指揮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願從采石渡江南侵。在這場戰役中,一介文臣虞允文究竟使用了什麼戰略戰術戰勝金軍?宋軍使用了哪些先進的武器裝備?金帝完顏亮失敗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六朝古都的天然屏障

"鳳台東出無多地,牛諸南來第一磯",自東漢以來,這裏發生過20多次戰爭。在這裏,多少英雄為其折腰,多少雅士為其謳歌,刀光劍影屢屢,亭台樓閣重重。曆代戰爭留下的累累傷痕,妝點著今日的采石磯,為采石磯增添了壯美的色彩,優美的傳奇。

1. 采石磯的得名

采石,即采石磯,原名牛渚礬,關於它名字的由來,至今存在兩種說法。

第一,古時這裏因有金牛出渚而得名。後來在三國吳赤烏年間,石磯院僧人掘井得到一塊五彩石,於是此地改名為采石磯。

第二,三國東吳時,這裏曾出產五彩石,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取名為"牛渚磯",後改名為"采石磯"。

2. "千古一秀"

采石磯位於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隅,長江東岸。北通南京,南達蕪湖,是中國古代長江下遊江防要地。

它三麵環水,西南麓突入江中,與南京燕子磯、嶽陽城陵磯合稱"長江三磯"。采石磯附近,江麵水勢平緩,曆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古來江南有事,從采石渡者十之九。"

采石磯是南北要津,為古津渡之處,秦始皇曾自此渡江往錢塘,唐以前長江下遊地區的船隻也多從此過江,故曆來為交通重鎮。

此外,采石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又因占據長江之險,鎖鑰東南,是六朝都城金陵的天然屏障,所以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2500多年來,在采石發生的大小戰役多達數十次,使得這塊山川靈秀之地不時回蕩著金戈鐵馬之聲。

3.文化底蘊

采石磯不僅因古戰場而聞名,也因無數文人墨客而聲名鵲起。采石磯曆來為江南名勝,有賞詠亭、捉月亭、問月亭、談笑亭、觀瀾亭、詩聖亭、太白樓、三台閣、謝公祠等古跡。

古往今來,這裏吸引著眾多文人名士,比如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遊和文天祥等,並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其中以李白最為有名。

其中,李白所作《橫江詞》讚譽道:"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4.林木蔥綠的翠螺山

翠螺山,其西北臨大江,三麵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像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麵上,因此,此山得名為"翠螺山"。

翠螺山原名牛渚山,據說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被稱作"西大窪",北邊山脊梁叫"蝸牛尾",山勢非常險峻。南麓林木蔥鬱,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基本上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

5.景色秀麗的蛾眉亭

?

蛾眉亭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00多年。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亭前左前方臨江的地方有一塊平坦巨石,被稱之為"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鬱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

據說,當年詩人李白在這裏飲酒賦詩,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因此,此地又稱捉月台或舍身崖,更增添了其神秘的色彩。

6.簡樸典雅的燃犀亭

?

燃犀亭,其四方小亭簡樸典雅。相傳,東晉將領溫嶠在這裏點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卷起千堆雪,氣勢雄偉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麵有一隻50多厘米長的大腳印,據說這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采石磯時留下的。

不可思議的宋軍武器裝備

1.與眾不同的海鰍戰艦

海鰍戰艦出現在北宋晚期,興盛於南宋,是宋朝水軍的大型航海戰艦。

海鰍戰艦同以往的戰艦不同,他不隻依靠風帆和劃槳動力。其船體兩側分布有多組外形類似水車的槳輪,人在戰船內部通過踩踏搖柄驅動槳輪劃水,同時戰船還帶有風帆。

這樣,因為有風帆和槳輪兩種動力的共同驅動,海鰍戰艦具有良好的速度和機動性。

據史書記載,宋軍的大型海鰍戰艦是這樣的:"身高大而長,兩邊有二十四部水車,船中可容納數百人。每車用十二個人踏動,外用牆垛遮護,可避箭矢。船麵豎立弩樓、炮台以擊敵。"海鰍戰艦隻有防護力強、噸位大、速度快、機動性好和艦載火力強等特點,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大型水麵戰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