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郾城古戰場--嶽家軍大破“拐子馬“與“鐵浮圖“之地
"撼山易,撼嶽家軍難",郾城之戰是南宋初年抗金戰爭中重要戰役,是在平原地區進行的較大規模的步騎交戰。嶽飛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適時掌握對方作戰企圖,針對金軍多而強的特點,發揮自己軍隊士氣旺盛、訓練有素的特點,巧妙使用兵力,經過激烈的戰鬥,最終重創金軍主力,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這場戰役中,嶽家軍是如何打敗強大的金軍的?"拐子馬"和"鐵浮圖"是怎麼回事?
郾城--輝煌的曆史
郾城區地處河南中南部、屬淮河流域大沙河中遊平原地區,曆史悠久,是中原富饒曆史文化沃土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郾城是"五經無雙、文字鼻祖"許慎的故裏,許慎閣祠和許慎陵墓是海外學者的向往之地。郾城境內的小商橋比隋朝的趙州橋還早40餘年,堪稱"天下第一橋"。這裏有北宋彼岸寺經幢、抗金名將楊再興墓、道光年間的八角琉璃井、鎮河鐵牛和化身台寺等眾多文化名勝古跡。
1.嶽飛成名之地
郾城之戰是南宋初年抗金戰爭中重要戰役,是在平原地區進行的較大規模的步騎交戰。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嶽飛能適時掌握對方作戰企圖,針對金軍多而強的特點,發揮己方士氣旺盛、軍隊訓練有素的特點,巧妙運用兵力,經過激烈的戰鬥,最終以少勝多,重創金軍主力,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時為宋高宗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嶽飛先後於城北王店、五裏店(今三周鄉五裏崗村)、小商橋等地,迫使金兵退保汴京,之後嶽飛追至朱仙鎮。如今,撤銷郾城縣,設立漯河市郾城區、召陵區。千年郾城成為曆史,正式被命名為郾城區。
2.這一片熱土
郾城,這裏曾譜寫過輝煌的曆史,是豫中南地區備受關注,享有美譽的熱土。這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才俊輩出。
夏初(約公元前21世紀),因皋陶治苗有功,禹將讓位於陶,而皋陶卒,禹子啟繼位,建立夏朝,封皋陶之後於郾。明嘉靖《郾城縣誌》稱:"縣東有遺址。"
約公元前14世紀,商第18王南庚自庇(今河南安陽境內)遷奄(即郾)。第19王陽甲居奄,因屢遭水害,國衰。第20王盤庚自奄遷殷(即安陽殷墟)。
秦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製。郾城境內置召陵縣、郾縣。召陵縣屬陳郡,郾縣屬穎川郡。
漢沿秦製。郾、召陵仍為縣。郾屬潁川郡,召陵改屬汝南郡。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置郾城縣,縣名從此始。縣治今縣城西南2.5公裏古城。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召陵入郾城縣,屬豫州(公元763年改為蔡州)。
"拐子馬"和"鐵浮圖"
郾城之戰中,出現了"拐子馬"和"鐵浮圖",有人曾經將二者看成是一回事,針對這一說法,很多人提出了質疑。
1."拐子馬"
"拐子馬"是南宋初年宋人對金軍主力兩翼騎兵的稱呼。他們被布置在軍隊兩翼,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衝鋒時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力,對敵軍迂回包抄而後突擊。
"拐子馬"紀律嚴明,作戰勇敢頑強,通常情況下,為保證作戰時的機動性,每個騎士都備有兩匹馬。其裝備有格鬥型冷兵器和弓箭,這樣,既可以作為騎射進行遠距攻擊,又可以作為突擊力量近距搏殺。
這種騎兵,馬匹和騎手都有的防護裝甲,能同時滿足輕捷靈活的作戰要求。
汪若海記錄的《剳子》中記載:"以鐵騎為左右翼號拐子馬,皆是女真充之。"女真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騎兵力量是其在戰場上的中堅,"拐子馬"的任務是包抄圍掩。
"其臨大敵也,必以步軍當先,精騎兩翼之"則是宋人稱其為"拐子馬"的原因。
金國女真人常以步兵作正兵,倚仗左、右翼騎兵(即"拐子馬")作迂回側擊,對敵軍進行包抄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