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會戰剛開始時,金國女真騎兵用兩翼"拐子馬"作迂回側擊,嶽飛隨即遣嶽家軍騎兵"發背嵬"和"遊奕馬軍"出擊。
雙方鏖戰數十回合,嶽飛針對金國女真騎兵的作戰特點,巧妙地指揮部屬,"或角其前,或掎其側,用能使敵人之強,不得逞誌於我",方決勝負。
2."鐵浮圖"
"鐵浮圖"是女真重裝騎兵的別稱,也稱鐵塔兵,形容重甲騎士裝束得像鐵塔一般。"鐵浮圖"軍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他們的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主要任務是正麵攻堅。
"鐵浮圖",也就是"鐵浮屠", 最早記載於南宋楊汝翼的《順昌戰勝破賊錄》中。《金虜圖經》記載金軍"專尚騎",可見,騎兵是金國早期唯一的正規軍,其裝備是造價昂貴的重型鎧甲。
金軍的"鐵浮圖"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某些不利於騎兵作戰的場合,他們可以下馬,作為重裝步兵使用。
宋人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提到:"虜用兵多用銳陣,一陣退,複一陣來,每一陣重如一陣。重兵既多,即作圓陣以旋敵人;若敵人複作圓陣外向,即下馬步戰,待其敗走,上馬追之。自用兵以來如此。"
據說,當年郾城之戰中,女真騎兵與嶽家軍騎兵持續激戰了幾十個回合,完顏宗弼(兀術)看到騎兵會戰無法取勝,非常焦躁,於是下令將披掛"重鎧全裝"的"鐵浮圖"投入戰鬥,準備以嚴整密集的重裝騎兵來擊潰嶽家軍騎兵。
3.優勢何在
金軍騎兵的主力是"拐子馬",這主要是因為"拐子馬"屬於輕型和中型的左右翼騎兵,而且,古代重甲非常昂貴,不可能被大規模裝備。
如果重騎兵在承受鎧甲重量的同時,還要進行戰鬥,就要求他們必須有超人的體魄,因此,"鐵浮圖"的人數不多,是騎兵中的精華。
可見,金軍騎兵的主力是輕型或中型騎兵"拐子馬",其次才是戰鬥力和防禦力極強的重裝騎兵"鐵浮圖"。
"拐子馬"能進能退、見可而前,而"鐵浮圖"必須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
"拐子馬" 的戰術是兩翼包抄,而"鐵浮圖"的任務是正麵攻堅。
"連結河朔,直搗中原"
1.盟約
宋高宗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十一月,金人廢劉豫為蜀王,立行台尚書省於沐(今開封)。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金之都元師達賴(達杳),主張以河南之地(劉豫舊地),並徽宗梓宮,並將高宗生母歸還於宋。
十二月,宋通間使王倫自金返,並轉達了金提倡和議的想法,立即掀起了和戰爭論的高潮。最終,宋高宗同意了金人的議和。
然而,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金統治者撕毀了同南宋簽訂了僅一年的和約,並調集大軍分四路攻占了陝西、山東、洛陽和開封,隨後乘勝進攻淮西,結果在順昌被劉錡大敗,金軍的全線進攻受到了抑製。
2. 東西並進,夾擊汴京
南宋各路軍節節勝利,在這種形勢下,嶽飛準備聯合義軍和友軍,乘勝反攻中原。此時,韓世忠所部自淮陽,張俊所部自廬州、壽州間北進。張俊在福州造海船千艘,準備由海道北攻山東。吳璘等在陝西作戰也有所進展。
宋軍即將反攻,在這種有利形勢前,宋高宗畏敵如虎,竟然作出"兵不可輕動,宜班師"的決定,要求各路軍隊停止北進。
宋高宗特意派司農少卿李若虛去德安府(今湖北安陸)嶽飛軍營中阻止嶽飛軍北伐中原。由於嶽飛部將都已北進,所以嶽飛沒有接受李若虛帶來的詔命,依然按照原計劃行事。
鑒於當時的情況,李若虛同意了嶽飛的計劃,還主動承擔了"矯詔之罪"。
在此後的一個多月裏,嶽飛部連戰皆捷,收複了洛陽至陳、蔡間的許多戰略要地,形成東西並進,夾擊汴京金軍主力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