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雁門關古戰場--楊家將鐵血傳奇的曆史見證
雁門關之戰",楊業以三千步兵為主力,大破契丹十萬鐵甲精騎,斬首近萬人,並親手斬殺了遼軍主帥蕭咄李和生俘副帥李重海,雁門關大捷是宋遼戰爭中宋朝為數不多的勝仗之一,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那麼,楊業在大敵臨關的危急時刻,是如何變被動為主動的?雁門關的古戰場遺址究竟在什麼地方?"雁門"又是如何得名的?
中華第一雄關
雁門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今天的雁門關,還很好地保留著古戰場的記憶。殘破的城牆,都是曆史滄桑的見證。雁門關,是一座曆史的豐碑,在這座豐碑上,既記載民族間的戰爭,也記載著民族間的和親;既銘刻著曆史的經驗,也留下了曆史的教訓。站在雁門關頭,仰觀天上的雁陣,俯察深澗的流水,近看山邊枯萎的草木,覺得它們似乎有說不完的故事......
1. 隻有大雁才能飛過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雁門塞、西隆關,是宋代的關址和明代的遺存。它究竟在哪裏?"雁門"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裏處的雁門山中,由代縣徒步循城東的關內河上溯,可直達雁門關上,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
雁門山腳下,數百座漢墓封土堆狀若丘陵一般,高者大約15米,低者大約4米,透透迄迄,散落在曠野荒郊之上。這些漢墓埋葬著無數漢朝守衛雁門關將士之忠骨,行人路過此地都會肅然起敬。
關於"雁門"這個名字的由來,據明《永樂大典·太原誌》記載:"代山(即雁門山)高峻,鳥飛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門,鴻雁往來......因以名焉。"
雁門關東臨隆嶺、雁門山,西靠隆山,處於地勢高峻的雙峰之間,隻有大雁才能飛過。單從"雁門關"這個名字,就可以想象出它的險峻。
2."城隨山勢轉,關並塞雲齊"
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城牆高10米,周長約1公裏。牆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牆垣上築有垛口。
雁門關的城樓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裏多。城牆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穀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
其城門有兩個,東門樓稱"雁樓",匾額上寫著"天險"二字,門外建李牧廟;西門樓稱"楊六郎廟",匾額上寫著"地利"二字;另有一南北石門,匾額上寫有"堰門關",磚聯是"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
東門右側建關帝廟一楹,西門有門樓,東側建靖邊寺,祭祠戰國時趙國的大將李牧。關城正北為營房,東南為校場。登上關城,放眼四外,東西邊牆之雉堞墩台、塹壕堡寨,仍曆曆可見,真有"城隨山勢轉,關並塞雲齊"之慨。
而且,城樓以外還築有3道大石牆和25道小石牆,起到屏障的作用。
3.細說雁門關
根據史料記載,雁門關至今已有兩千四百五十六年的曆史了。然而,《魏書》上記載:"(漢)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匈奴中郎將藏晏與南單於出雁門塞。"有人對雁門關的曆史年齡提出了質疑。
如果雁門關的曆史年齡不是真的,那麼,山西代縣的雁門關也就不可能是最早的雁門關。
近年來,考古學家不斷在雁門關外發現了防禦契丹騎兵的宋代鐵蒺藜,由此專家推斷,現在的雁門關是始建於宋、重建於明的雁門關。
那麼,古雁門關在今天的什麼地方呢?這就需要我們了解一下雁門關的沿革曆史。
據相關史料記載,秦漢以前,雁門關位於現在陽高縣北雁門山的陽和口,這裏也是古代雁門水的發源地。當時,那裏兩峰對峙,中有孔道,僅僅容得下大雁從中飛行,因此人們把它看成天險,但是並沒有在那裏設關。
秦漢以後,為了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中原王朝在句注山一帶不斷設關置戍,駐兵防守。
句注山,也稱句注陘或者陘嶺。陘是山間隘口,隘口之水回旋轉注,因此此山被稱為"句注"。
"天下九塞,句注其一",由此可見,句注早以其險要著名。古句注就是雁門,雁門關位於此地。
句注山西起寧武的分水嶺,東達繁峙的枚回嶺,北到渾源恒山,綿延100多公裏,全境有18道隘口,其中以句注陘最長最險,秦漢以後的雁門關,基本上都設在句注陘左右。
西晉時期,句注陘是防守要地,並且陘北樹有石碑,其碑文是"北方之險,有盧龍、飛狐、句注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別內外也"。
句注陘,即現在的太和嶺中的隘口通道,其主要有兩條,一條通過山巔,蜿蜒崎嶇;一條通過山澗,較為平夷。
唐代,朝廷為防突厥族南下,在山巔被稱作鐵裹門的地方設立關門,稱為西陘關,也稱雁門關,駐兵戍守。
北宋時期,由於遼朝不斷侵擾,雁門關更成為了北宋的重鎮。楊業長期率兵駐守在這裏,保衛北宋的安全。
明朝建立後,由於道路崎嶇難行,朝廷於是放棄鐵裹門的關隘,將關門轉移到山澗通道,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明廷為了防北西蒙古勢力的侵擾,在其舊址上重建關城,並築"內長城"與其西麵的寧武、偏頭兩關相連,總稱"晉北三關",也稱"外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