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雁門關在嘉靖年間增修,於萬曆年間複築門樓,並一直保留至今。
前奏曲:從燕雲十六州說起
1. 高粱河之戰
宋朝,是中國古代武力非常貧弱的一個時期,它時刻麵臨著周邊遊牧民族政權的巨大威脅。
尤其是北宋時期,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遼國,是北宋開國初期麵對的最強大外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北宋與契丹之間燕雲十六州之爭。
想要了解燕雲十六州問題的由來,就需要先了解北宋為收複燕雲十六州而進行的第一次北伐,也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高粱河之戰"。
當年,宋太宗為奪回五代時後晉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區),在未經休整,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轉兵攻遼,打算趁遼國不備,一舉奪取幽州。
宋軍雲集鎮州(今河北正定)後,宋太宗率數十萬大軍兼程北上。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為阻止宋軍北進,率軍迎戰於沙河(今河北易水),被宋軍擊敗。隨後,宋軍兵臨幽州城下。
幽州城堅壘固,方圓30餘裏,由遼國八萬守軍駐守。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軍得知奚底軍敗,為避宋軍鋒銳,便以奚底之青色軍旗置於得勝口(北京昌平)誘敵。
宋軍由於輕敵冒進,結果被斜軫軍從後麵伏擊,受挫。
接著,宋軍用少數兵力與斜軫軍在清沙河(今北京清河地區)對峙,集中主力四麵圍攻幽州城。
宋軍攻城不下,於是太宗領兵轉至城攻北打斜軫軍,雙方激戰數日,斜軫軍敗退。
然而,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宋軍再次攻城,結果卻被擊退。宋軍隻好屯兵堅城之下,將士倦怠厭戰。
後來,遼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困,急忙派兵救援。遼軍趁宋軍不備,左右兩翼向宋軍猛烈夾擊,再加上城中援軍開城出擊,宋軍三麵受敵,頓時大亂,全線潰退,死者萬餘人,宋太宗乘驢車逃走。
2.報仇雪恥和帝國夢
高粱河之戰的慘敗,無論對大宋王朝,還是對皇帝趙光義,都是難以洗刷的奇恥大辱。
因此,為報仇雪恥,也為了收複河山,趙光義決定再次北伐。
然而,對於契丹來講,"高粱河之戰"的大勝極大的刺激了他們的野心。於是,契丹皇帝魂牽夢繞,建立由契丹族統治的、大一統的"大契丹-中華帝國"的夢想複活了。高粱河戰後,遼國開始數次大舉南侵。
楊無敵彎弓射蒼狼
? 1."無敵"當關
???
雁門關從唐朝開始就是中原政權和北方遊牧民族競相爭奪的對象。然而,唐朝時,名將薛仁貴為代州都督把守雁門關,使那些企圖進犯雁門關的突厥人不敢輕舉妄動。
可是,五代時期,契丹崛起,後晉石敬瑭攝於契丹之威,將燕雲十六州拱手奉上,致使位於山西北部的雁門關成了山西唯一一處險峻之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北宋。
宋太祖趙匡胤當政時,北宋和遼隻是試探性地發生一些邊境衝突,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宋太宗趙光義上台後,事情就不一樣了。他親自率兵北伐,一舉降伏北漢。
"雁山橫代北,飛塞接雲中",代北即代州之北,雲中即大同。雁門關是由遼國西經大同,直叩北宋太原的門戶,也是北宋的重要防禦體係之一。當時,雁門關長城以南是北宋的代州,以北就是遼國。一旦雁門有失,太原首先告急。
因此,宋太宗在楊業歸宋僅三個月後,就以其"老於邊事 ,洞曉敵情"為由命他為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負責鎮守雁門關。
楊業原是北漢將領、沙場奇才,他為人正直,武藝高強,用兵如神,屢立戰功,所向披靡,國人號稱"無敵"。他有豐富的治邊經驗,對遼國的用兵狀況也非常了解。當宋太宗要他駐守代州時,楊業自知責任重大,對宋太宗的信任感激不盡。
此外,楊業深知自己作為一名降將,要想在北宋官場立足,也需要用戰功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於是,楊業一上任就馬上加強代州的防禦力量,首先用數月時間,在遼軍常常出入的地段設置邊寨。
而遼國聽說駐守代州的是大名鼎鼎的"楊無敵",都感到幾份寒意,不敢輕易出戰。
2. 擒賊先擒王
公元980年,遼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率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向雁門關發起進攻,這是遼國向北宋發動的第二次大舉南侵。
當時,楊業麾下隻有數千守軍。大敵來攻,麵對這種突發情況,楊業急遣信使請求節製西北邊疆軍事、正駐守太原的潘美發兵援助。
可是,潘美卻認為雁門關雖是戰略要地,但隻能暫時阻擋遼兵的攻勢,並不能用來堅守以長期拒敵,所以拒不發兵,隻是積極準備固守太原。
遼兵已經到達雁門關,潘美卻仍然按兵不動,楊業無奈,隻好率領自己的數千兵馬死守雁門關。
楊業知道自己的數千士兵去勢必無法抵擋蕭咄李的十萬大軍,於是在此危急關頭,他不得不冒險設計,用奇兵襲擊遼軍統帥的指揮部。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如果遼軍統帥被擒獲,那麼,遼國的十萬大軍可不戰自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