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同手下將領商議好計劃後,留副將繼續堅守雁門關,自己則率麾下數千騎自西徑而出,經由小徑到達雁門北口,從背後突然襲擊遼軍,一舉將遼軍擊潰,遼軍大敗。
事實上,遼軍當時正在準備進攻雁門關,卻沒料到宋軍會在背後猛插一刀,再加上他們不知道宋軍究竟有多少人馬,頓時大亂,紛紛逃竄。
混戰之中,楊業斷定遼軍統帥必在中軍旌旗簇擁之處,於是率軍猛攻遼軍中軍,隨後,他便看到在遼軍旗鼓簇擁的地方,有一人騎著一匹高大駿馬,楊業肯定此人就是遼軍主帥,立刻率眾擊之。
楊業的判斷很正確,騎駿馬者正是遼軍統帥蕭咄李,由於宋軍的猛烈衝殺,其左右衛兵都被衝散,蕭咄李在混亂中被宋軍斬殺。蕭咄李一死,遼軍頓時成為一盤散沙,再也無心戀戰。
守衛雁門的宋兵看到楊業襲擊成功,立即開關殺出,遼軍頓時大潰,隻好退至大同。楊業見勢揮軍追殺,將遼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擒獲。
此戰後,"楊無敵"的威名更加響亮,遼軍甚至見到"楊"字大旗都會自動退走。此外,因為楊業在雁門關的成功守禦,使得山西安寧,河北無策應之憂。
3.遭到誣陷
楊業以少勝多、取得雁門關大捷的消息傳至太原,潘美不信,查證後發現屬實,對於楊業的功績他妒火中燒,於是上疏宋太宗,劾奏楊業之短。
與此同時,一些戍邊宋將因楊業是降將,在楊業雁門關大捷名聲大噪後,感到非常不舒服,在背地裏向宋太宗告楊業的狀,幸好宋太宗當時還算明智,未因此懲辦楊業。
宋太宗為了能讓楊業一心一意地為北宋效勞,還特地將這些告狀信的內容透露給楊業,並暗示他在朝中樹敵太多,最好不要有非分之想,並升楊業為領雲州觀察使,兼代、鄭南州刺史,算是對楊業雁門關大捷的獎賞。對於當時的處境,楊業心理非常清楚,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這些毀謗當作衛國的動力。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北伐
1.孤軍奮戰
公元986年,宋太宗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執意北伐。楊業被任命為西路軍的副將,而西路軍的主將是作戰經驗豐富的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監軍是宋太祖當年的老部下王侁。
然而,三人在戰爭中的配合卻並不默契。
楊業等人從雁門關出發,連續攻下克雲(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朔州(今山西朔州)等幾個地方,可是,在這關鍵時到,楊業被命令後退。
就在他們後退的時候,大量遼兵攻入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楊業等人馬上停下來商量對策。
楊業認為遼兵人多勢猛,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敵人鋒芒,在遼軍行軍的途中埋伏弓箭手,再配合騎兵對敵人突然襲擊。
可是,楊業的計劃遭到了王侁的反對,他嘲笑楊業膽小畏敵,堅決主張和遼軍正麵對決,而潘美明知王侁的計劃存在很大的漏洞,卻仍然支持王侁。楊業無奈,不得不按王侁的安排取道朔州,直逼雁門關。
楊業想這一去必定凶多吉少,所以在臨走之前,特地囑咐王侁和潘美,讓他們一定要在陳家穀口(今山西朔州南)布置好弓弩手。當他將遼兵引入此地時,王侁和潘美要馬上領兵呼應。否則,他們這支部隊就會全軍覆沒。
後來,楊業在領兵去朔州的路上遭遇了遼軍。楊業一路浴血奮戰,好不容易才按原計劃將遼兵引入陳家穀口。
可是,楊業在陳家穀口卻沒得到宋兵的接應。此時,楊業望著空落落的四周,看著和自己一起衝殺出來的將士,隻能仰天長歎。
其實,潘美和王侁為了自己的安全,早已率兵逃離該地,在聽說楊業戰而不利後,不但沒有援助楊業,反而跑得更快。
孤單力薄的楊業身負重傷,在絕望中奮勇拚殺,直到最後耗盡力氣被遼兵擒獲。
楊業被俘後,在遼兵營裏不吃不喝,最終絕食而死。
2.忠烈的象征
失去了楊業這名猛將,宋太宗心理很難過,他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節度使,並且提拔了楊業的幾個兒子,封其子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為殿直。同時,宋太宗將潘美削官三任,還把王侁的名字從編管中劃走。
"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勁果炎厲,有死不回,求職古人,何以加此......"這是宋太宗為表彰楊業的功績所下的詔書,當朝廷上下看到這份詔書後,都非常感動,再也沒有人去計較楊業的"降將"身份。
此後,在雁門關附近居住的人,為紀念楊業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如今,楊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還凜然地靜坐在雁門附近的楊家祠內。
楊業死後,他的後人就在雁門關一帶居住下來。楊業的兒子、孫子也都成為了北宋良將,他們不僅駐守雁門關,還在河北等地抗擊敵人,保護大宋。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可以在這裏輕而易舉地找到楊業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