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釣魚城古戰場--曠日持久的攻防戰持續了36年
"嘉陵江上風煙滾滾,釣魚台下浴血鏖兵。且看上帝折鞭處,半壁河山一柱撐。"釣魚城之戰,這場曠日持久的釣魚城攻防戰爭持續了36年,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較為罕見。?從公元1243年到公元1279年,南宋合州軍民在守將王堅和張玨的率領下,憑借釣魚城天險,他們"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則運糧運薪,以戰以守。"而蒙古大軍在大汗蒙哥汗的率領下,視釣魚城為"彈丸"之地,長期對其圍城強攻。雙方殊死搏鬥,浴血奮戰,共曆經大小200多次戰鬥。那麼,當年宋軍用什麼兵器與蒙古兵作戰?蒙哥汗究竟是怎麼死的?為什麼說釣魚城之戰是世界曆史的轉折點?
釣魚城:上帝折鞭處
雖然釣魚城戰爭已經結束了,但是當你踏上釣魚城這個古戰場,腦中依然會潮湧出七百多年前那金戈鐵馬的悲壯畫麵,思緒會被帶回到宋末元初的那段曆史,可以深切體會到"獨釣中原"的意義,以及釣魚城遺址的奧秘。
1. 無法磨滅的曆史
著名的古戰場釣魚城位於重慶合川市合陽鎮嘉陵江南岸釣魚山上。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據說有一位巨神在這個地方釣嘉陵江中的魚,以解百姓饑饉,山由此得名。
雖然經過了很長時間,但"釣魚城"古戰場的名字和它的峭壁、城門、城牆等卻給後人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象。
這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據史書記載,南宋晚期,四川安撫製置使兼知重慶府事餘玠為抗擊蒙古軍入侵,在山石突兀的嘉陵江南岸建造了釣魚城,以便屯兵積糧,抗擊外敵。
嘉陵江、涪江、渠江從三麵環繞著釣魚城,這裏地勢十分險要,有山水之險,也有交通之便,經水路及陸上道,可通達四川各地,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釣魚城依山為壘,宛如金城湯池。它不僅有構築在陡峭山岩上的內外兩道防線,還有縱向延伸的水軍碼頭,以暗道出口、一字城牆相連接的補給通道,以及天池泉井、水洞門為代表的給排水係統。在釣魚城中的兩級台地上,良田沃土,豁然千畝,成為了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山地修築防禦體係的光輝典範。它雖然曆經800年的衝刷和風霜雨雪,但是仍然雄立山邊,氣概非凡。
如今,釣魚台附近江霧如薄紗般將高聳的懸崖峭壁遮掩,跑馬道兩旁箭竹茂密,碧綠如玉,傾斜著倚在一起,擋住了天空,僅露出斑駁陸離的光點。
遺留至今的城牆上,盡管每塊壘起的石頭上都長滿了青苔,卻沒有因歲月的流逝而鬆塌,依然威嚴挺立。
釣魚台護國門靜靜地矗立在路中央,它右倚峭壁,左臨懸崖,其低矮的城牆全部是用厚重的紅石條堆砌而成,上麵還保留著幽森的箭孔。
釣魚台城樓上彎彎翹起的飛簷以及灰白古老的鬥拱,在蒙蒙天色中都顯現出濃鬱的古韻。其門樓雖然很小,卻是當年出入棧道和扼守城內外交通的重要關隘,當年,宋蒙兩軍對峙數百次,此門一直沒有被攻破。
沿路而上,可以看見一座題曰"獨釣中原"的牌坊立在護國寺外的大路中央。
護國寺門楣上題著"城號釣魚,三江送水開巴塹;寺名護國,孤嶂飛雲控蜀疆"的對聯,由此可以看出釣魚城護國的重任。
護國寺內有一棵正對著忠義祠的古金桂樹,它植於宋紹興二十五年,距今已有800年,靜靜站立的老樹幾乎將房舍隱蔽。它可以說是釣魚城內唯一見證過當年那場激烈戰鬥的生命。
忠義祠內陳列著餘玠、冉璡、冉璞、王堅、張玨等釣魚城守將的長生牌位。
釣魚城分內、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係條石壘成。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這一切使釣魚城具備了能夠長期自我堅守的必要地理條件以及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城外,綠樹藤蘿長滿懸崖峭壁,仿佛可以聽見當年的軍戈鐵馬之聲,聽到蒙哥汗的歎息。
順著釣魚台蜿蜒的城牆甬道再走,可以看到一邊是路,一邊是刀砍一樣的絕壁,直直地插入灰暗朦朧的寬闊江麵。
釣魚台上的炮垛、炮口、炮座均臨江而建,在歲月的洗禮下雖然變得坑坑窪窪的,積滿了雨露和青苔,但仍留存著當年的戰鬥氣息。站在當年被蒙古軍隊拆毀的城牆遺址上,每個人都不禁想起明代馮衡的《釣魚城》詩:"宋祚奄奄一線長,魚山高處壯城隍。三江送水開天塹,千嶂排雲控蜀疆。餘玠有謀資璡璞,蒙哥汗無計屈王張。英雄事業昭青史,廟食何人為表章。"
釣魚城保衛戰長達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釣魚城古戰場仿佛是一幅曆史畫卷。這裏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戰場,也是一座現場的軍事遺址博物館。
在這裏,現存有8公裏城垣、8道城門,以及炮台、墩台、棧道、水軍碼頭、兵工作坊、軍營等宋、元軍事及生活設施等遺址。此外,這裏還存有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簷洞等名勝古跡,以及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和浮雕碑刻。
2.宋軍的作戰裝備
宋軍用什麼兵器與蒙古兵作戰?據考古人員勘測,發掘出約半人深的坑中,密密麻麻分布著眾多卵石,似海碗大小。
據考證,卵石是釣魚城戰爭中宋軍抵抗蒙古大軍時使用的"炮彈",發射卵石的兵器主要是巨型投石機。這種重約5公斤的卵石經投石機發射後,最遠射程400米左右。
考古人員推測,這個堆放卵石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當年的彈藥庫。當年,通過城牆上的人喊話,操作投石機的士兵用調整步伐等方式校正射擊方位,聽令投石。
3.蒙古軍開鑿"V"形古地道
在釣魚城遺址西北部城牆外發現並清理出一處古地道,它開鑿在砂岩及泥岩構成的山體中,離地5米,由主通道、6條短支道及豎井組成。
目前,地道發掘出的長度為35米,高約1.5米,成人可躬身進入。地道呈"V"形,順地溝往上的道壁嵌著眾多可供士兵休息、類似石凳的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