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鄱陽湖古戰場--承載了兩個帝王的全部野心
公元1363年,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兩個男人--朱元璋和陳友諒陳兵鄱陽湖,怒目相望。浩瀚的鄱陽湖在瞬間承載了兩個男人的全部野心。"鄱陽湖水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南部中國,在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在中國水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戰前後曆時37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隻之多,戰鬥之激烈都是空前的。那麼,鄱陽湖是如何形成的?朱元璋和陳友諒是如何多次交鋒的?陳友諒失敗的根源是什麼?
萬裏長江的腰帶
"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係在萬裏長江的腰帶上。鄱陽湖,江南地區的"水"門戶,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1.鄱陽湖的形成
鄱陽湖碧波蕩漾,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渺無際涯,時值春夏之交,天氣清爽。一輪紅日伴著熹微的晨光從天邊升起。幾隻幽蘭蝶輕盈的飛舞,腳下江水緩緩流淌。整個景象猶如寄居天堂隔壁一般。
美麗富饒的鄱陽湖養育了世代居息的湖邊人,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有誰會將它同當年的那場鄱陽湖水戰聯想在一起。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它在古代有過彭澤、彭湖、官亭湖等多種稱謂,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早在地質史"元古代"時期,湖區本為"揚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八九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湖區地殼又經斷陷構成鄱陽湖盆地錐形。
相傳,黃帝時期,"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進抵今鄱陽湖。在彭蠡澤大舉南侵之前,低窪的鄱陽盆地上原本是人煙稠密的城鎮,然而,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梟陽縣城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湖水淹沒,而當時位於海昏縣鄰近較高處的吳城卻日趨繁榮,並成為江西四大古鎮之一,所以,曆史上出現了"淹了海昏縣,出了吳城鎮"的說法。
2.兵家必爭之地
在鄱陽湖中,有一孤峰拔水而起,其形似鞋,這就是人稱鄱湖仙島的鞋山。
鞋山上有豐富而悠久的人文景觀。雖然傳說中的大禹治水的石刻已經磨滅,但是宋米芾寫的"眠雲"二字及清人石刻"淩波第一、錦襪無雙"仍在。鞋山上曾建有大仙女廟、天後宮、梳妝台、七層塔等建築。武則天時,徐敬業在起兵謀反失敗後,削發為僧,隱居於此。
鞋山素有"天下無雙第一鞋"之稱,是中國道教聖地和世界候鳥最佳觀賞保護區。它西臨廬山,四麵碧波,孤峰獨峙,雄踞中流。鞋山海拔90.7米,麵積11萬平方米,是國內難得的集山、江、湖等融為一體的景觀群。此外,景區內設有兩個觀賞區,有古炮台、烽火台、城牆步道、雲眠亭、大姑塔、禹王峰、觀廬亭、大姑廟、觀鳥台等景點。
鞋山位於鄱陽湖與長江的交彙處,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當年的鄱陽湖大戰,主要是以鞋山為中心。陳友諒在康郎山作戰失利後,退軍鞋山,在島上修城築壘,然後在鞋山水域同朱元璋展開大戰。
3.劉伯溫誤聽山名
鄱陽湖畔的康郎山因浪大風高,也被稱作是抗浪山,是鄱陽湖中一島嶼,也是鄱陽湖戰役的主戰場,是朱元璋當年囤兵紮寨的地方。
據說,當年朱元璋和軍師劉伯溫在戰前來到這裏勘察地形,見此地山頭開闊,樹木蔥蘢,不僅是出兵的好地方,還便於隱蔽。於是,他們立刻向當地人打聽此地的情況,劉伯溫誤聽山名後,興奮地說:"糠糧山、糠糧山,豬(朱)有糠吃,人有糧吃,在此能生存、能發展,奪取天下指日可待,此天以寶地助大帥也!"
朱元璋聽到劉伯溫的這些話後,也爽朗地笑道:"我輩乃英雄兒郎,得此糠糧山,定可化險為夷,今晚營中暗號,不如改為'來者何人?我為康郎'。"
此後,朱家軍一統江山,"康郎山"也隨之名揚四方。
如今,康山忠臣廟建在康郎山上,是朱陳鄱陽湖大戰的紀念場所,始建於吳元年夏四月,是朱元璋為追認三十六位忠臣所建,同時,朱元璋為這些忠臣加封贈爵,塑像祭祀。鹹豐九年重建,重建時於其左添建昭忠祠,懷忠樓,其右添建關帝殿。
一次水麵上的戰略大決戰
1.農民起義如火如荼
元朝末期,朝政廢弛,社會動亂,農民起義如火如荼。
公元1352年,郭子興起義占據濠州(今安徽鳳陽)。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領袖,他一麵收羅人才,一麵整頓軍隊,勢力日漸壯大。
公元1360年,陳友諒殺死紅巾軍領袖徐壽輝,自稱皇帝,控製了長江中遊地區。
公元1362年,徐壽輝的另一部將明玉珍在四川稱帝,控製了四川。
此外,方國珍在慶元(今浙江寧波)起義,控製了浙東地區。張士誠在江北起兵,控製了長江三角洲。
2.第一次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