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崖山古戰場--給南宋王朝劃上了句號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海戰之一,是宋朝末年宋軍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係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最終以宋軍全軍失敗告終。崖門海戰曆時22天,給南宋王朝劃上了句號。在這場戰役中,宋軍將崖山作為據點的目的是什麼?元軍究竟采取了什麼方法將南宋軍隊打敗?戰後南宋小皇帝的屍體究竟是被誰埋葬?現在的崖門古跡又是什麼樣子?
走近崖門
崖門是中國曆史上兩個皇朝更替時少數民族戰勝多數民族的古戰場遺址,曾發生曆史上最為悲壯、最有名的"崖山海戰"。這裏留下了大量的曆史記載和古今名人憑吊崖門的詩賦書跡,蘊涵著深厚的曆史文化,是新會最有名的曆史文化特色旅遊區。那麼,如今的崖門是什麼樣的呢?
1. 何為崖門
崖門,距新會城南約50多公裏,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故稱崖門。
崖門口闊僅一裏多,門外有一條長逾百丈的石礬,叫門限石。海潮初漲,巨浪洶湧奔向崖門,為門限石所阻,激起浪花飛濺高達數丈,聲如巨雷,極為壯觀。
崖門因形勢險要,古跡眾多,一直吸引著很多中外遊客。
這裏留有許多名勝古跡:規模宏偉的慈元廟、林木蔽蔭的楊太後陵、頂風排浪的崖山奇石、奇異聖靈的蟠龍山桔、金鎖銅關的崖門炮台,以及皇帝碗山,以及唐宋古窯址等。
事隔700多年,崖門古戰場的範圍已經無可考證,基本上是以古井鎮官衝村一個無名小丘為中心,北起銀洲湖,南至崖門口,方圓數十裏的水陸區域。但是,當地長者還可依稀指出宋末演兵場、架馬坪、古碗窯等荒蕪遺址。
2. 楊太後陵
據說,當年宋帝昺赴海殉國,楊太後聞訊,也投海殉難。後來,南宋名將張世傑命人將楊太後的屍體撈起,並草葬於此,稱為楊太後陵。楊太後陵位於崖山祠西南一裏多的海濱壽星塘(今延安村南),鄉人稱"國母墳",是楊太後的疑墳。墳很大,四周用蠔殼圍砌,三合土固其麵。每年國母誕辰,三江、古井霞路等地的趙氏村民都會前來拜祭。
3.碗山
碗山,又叫"皇帝碗山",位於楊太後陵西南。地麵有很多古碗、碟、盆和罐等殘存,其中殘片中刻有"政和二年"的銘文,這是宋徽宗的年號。在山的東南麵菠蘿山地,留有南宋晚期出產的碗碟殘片。據考證,這裏是宋帝昺的士兵做飯的地方。崖海之戰兵敗後,那些遺落的煲、罐、碗、碟經過風吹雨打,泥土的掩蓋,堆積成山,據說,現可還可在碗山挖出無數的碗和碟等遺物。
4.崖門奇石
崖門奇石,位於崖山北,數塊巨石聚在一起,屹立於崖門水中,最高一塊突出海麵二三丈,被稱為"奇石"。據說,當年宋軍抗元時,曾用此石作纜躉,結大船千餘艘,作"一"字陣,碇海中。
兵敗後,宋丞相陸秀夫背少帝昺投海殉國於奇石下。七天後,屍出海麵,被鄉人收殮。後人懷念陸秀夫,在崖山刻石紀念,並題詞"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
南宋滅亡後,張弘範書"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12字於奇石上。明代廣東提學趙瑤觀奇石刻字,憤慨作詩曰:
忍奪中華與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
鐫功奇石張弘範,不是胡兒是漢兒。
後來,禦史徐瑁因對奇石上的12字深惡痛疾,於是命人將其除去,想要改為"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9個字。
由於"奇石"曾經被毀壞,如今,"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13個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終於把這碑石樹起。
"奇石"的附近海域,遺留有海底千艘沉,以及兵器和文物等。
5.仿古戰船
在崖山景區的入口處,可以看到一座仿古戰船外型的建築物,可以說,這是目前國內陸上最大型的仿古戰船標誌性建築。
它以鋼筋水泥為"骨",以枕木為飾麵。"船"上的桅杆高58米,船體氣勢恢宏。在船頭,有世界上最大的船用鐵錨。 "船"上,有休閑茶座,遊客可以一邊看著波濤澎湃的海戰古戰場,一邊悠閑地品茶,有"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灑脫。
6.崖山祠
崖山祠,這裏原是南宋的一座行宮。崖山祠內的慈元廟又叫"國母殿",其後座是"寢宮", 集祠、廟、殿、宮於一體,皇者居中,統率四方,顯現了皇家氣派,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
崖山祠是紀念南宋楊太後及其君臣的地方,共有牌坊、慈元殿、三忠祠、正氣亭、義士祠、詩碑廊、望崖亭等11座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