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崖山古戰場--給南宋王朝劃上了句號(2 / 3)

崖山祠宋元崖門海戰展館分為兩大展廳,第一展廳內展示了一係列國畫,栩栩如生地重現了崖海大戰的慘烈戰況。

第二展廳內,設有再現崖門海戰宋元兩軍對戰的沙盤。這個沙盤以聲光電重現宋元崖門海戰的情景。

崖山祠最高處陳列的12塊古碑,是崖山祠的"鎮祠之寶"。

崖山祠廟建築群,記錄了宋朝君臣忠心保國的浩然正氣,500多年來,吸引了文人雅士來此訪史憑吊,成為人們追憶前賢、指點江山的首選景點。

7.崖山詩碑廊

崖門海戰後,曆代知名人士將其作為謳歌創作的重要題材,留下近千首與之有關的詩篇和書法墨寶。如今,崖門古戰場的詩碑廊全長300多米。

8. 崖門古炮台

崖門炮台在慈元廟南約5公裏,緊扼崖門海口,形勢非常險要,向為海防要地。它位於崖門東岸銀洲湖出海處,建於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因為曆代對其加以維修保護,所以比較完整地留存至今。

崖門古炮台於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正式設立興建。其呈半月城垛型,弧長150米,高約6.7米,麵海而立,背靠崖山,上有臨海觀察走廊,後有指揮台,正麵有"鎮崖台"花崗石刻匾額,側壁有"炎海風清"石刻字樣,上下兩層共43個炮位對準海麵,雄偉壯觀。從前是海防要塞,如今是遊人觀景場所。

炮台基座和首層部分牆體是用花崗巨石砌建的。首層22個炮位全部配置重型鐵炮。現存三門古炮為1842年佛山所鑄。首層上部和二層是用沙灰夯築成的護牆,最厚處達2米,堅韌無比。上層炮台是城垛形,設有21個炮位,並配有輕型火炮。崖門炮台曾多次阻擊倭寇和海盜。

一場震古爍今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使得兩朝更替,聞名於世界,被稱為中國的"鐵滑盧"。那麼,這場著名的戰役是如何打響的?

1.逃亡

襄樊之戰,元軍大破宋軍,此後,元軍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宋朝朝廷與元軍求和,遭到拒絕,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保護下,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就是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在金華會合。隨後,益王趙昰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昺被封為副元帥。

在此期間,元軍統帥伯顏一直對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窮追不舍,於是他們隻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當了皇帝,即宋端宗,他尊生母為楊太後,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兼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趙昰當上皇帝後,元朝加緊滅宋的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不得不轉移到泉州。

宋將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拒絕,張世傑不得不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隻好去廣東。

宋端宗打算逃到雷州,卻遇到台風,的船被台風傾覆,宋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死在那裏。

宋端宗死後,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為帝,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張世傑保護趙昺逃到崖山,張世傑認為此地是天險,可以長期堅守。

於是他派遣官兵進山伐木,在山坡上建造行宮30餘間,營房3000餘間,共有官兵和流亡民眾20多萬人。此外,他又搜集工匠興造戰船,打算繼續抗元。

很快,在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宋將文天祥因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元將張弘範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此時,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

2.背水一戰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接著,西夏後裔李恒也加入戰事。

當時,宋軍號稱有20多萬兵力,事實上其中數十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範和李恒共有兵力十餘萬,戰船數百艘。

麵對這樣的形勢,宋軍中有人建議先占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的撤退路線。然而,宋將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將其建議否決,並下令將陸地上的宮殿、房屋和據點全部燒毀,將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方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將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對此,元軍將茅草和膏脂放在小船上,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是,宋船上麵都塗了泥,並且每條船上都橫放一根長木,以此來抵禦元軍的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