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水師看到火攻沒有成功,於是將海灣封鎖,並用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和砍柴的道路。麵對這樣的情形,宋軍隻好吃幹糧、飲海水十餘日,士兵因此出現了嘔泄的症狀。
後來,宋將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生擒張世傑外甥韓某,用其向張世傑招降,三次都沒有成功。
二月六日,元將張弘範想要對宋軍采取猛攻的策略,此時,元軍中有人建議先用火炮,張弘範卻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後,容易令其撤退。
第二天,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部分,宋軍的東、南、北三麵皆駐一軍,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裏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
最初,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恒等順潮而退。
後來,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到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便放鬆了警惕。
正午時,張弘範命水師從正麵進攻,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作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
當兩軍的船艦接近時,元軍鳴金撤布,與宋軍展開交戰,瞬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
張世傑看到大勢已去,於是抽調精兵,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當時,宋帝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看到突圍無望,便背著八歲的趙昺跳海自殺。隨行十多萬軍民也相繼跳海自殺。
3.宋帝的蹤跡
崖門海戰後,海上浮屍十萬。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並安葬起來。
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被元軍找到,當時,元兵看到一眉清目秀的小孩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於是將玉璽交給張弘範,張弘範看到玉璽後,確認玉璽的主人便是宋帝趙昺,便派人將其尋回,可是趙昺的屍體已經下落不明。據說,當年百姓將宋帝趙昺的屍體埋葬在了廣東深圳赤灣村裏,至今仍存。
此外,戰後,張世傑希望以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是,楊太後在聽聞宋帝趙昺的死訊後,也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
隨後,張世傑在風雨中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
崖門海戰宣告了元朝最終消滅宋朝,統一了全中國。
?
海戰之後的千古之謎
1.崖門失璽
據說,當年崖山海戰宋軍大敗後,太傅張世傑見大勢已去,決定乘黑夜霧濃的時機衝出元軍的包圍,派小船去接宋少帝趙昺。
丞相陸秀夫擔心皇帝被俘後受辱,堅決不讓少帝上船。他先讓妻子投海殉國,然後自己背起九歲的幼帝趙昺,用白綢綁住,又拿出玉璽係在幼帝腰下,走到奇石上,縱身跳下,葬身於崖海之中。
從此,宋朝玉璽沉落於崖門海底,隻有刮風下雨時才偶而露出海麵。
?2.蟠龍山桔
現在,崖山一帶生長一種與眾不同的山桔樹,如果將樹幹上的皮剝去,會看到酷似蟠龍的花紋纏其上,因此,這種山桔樹被稱作"蟠龍山桔"。
相傳,當年宋帝趙昺從硇洲來崖門的路上遇上暴雨,衣服都濕透了,便讓太監將衣服曬幹。
於是,太監將龍袍晾曬在山桔樹上。龍袍曬幹後,太監去收袍,卻發現袍上的龍已經不見了。
群臣都非常驚異,趕緊命太監尋找龍的去向。太監找了很長時間,最後在曬龍袍的地方,撥開山桔枝,發現一條條龍盤在樹幹上,原來龍袍上的龍己跑到山桔樹上了。
由於這種山桔樹有似龍的花紋,附近百姓將其製成具有天然特征的蟠龍煙鬥和蟠龍拐杖。
3.宋少帝的下落
現在,在深圳蛇口的一片竹林裏發現一座灰砂墳,墓碑書有"大宋祥慶少帝之陵","趙氏三派裔孫同立","辛亥年吉旦"等字樣。對於這座陵墓,有人認為它是宋帝趙昺的陵墓,也有人認為它是趙昺的哥哥趙昰的陵墓,這個爭議持續了很長時間。
據說,當年宋少帝趙昺的遺骸浮出海麵後,有群鳥伏在他的屍體上,遮住了少帝遺骸,屍體隨海水漂流,一直漂到赤灣(今深圳蛇口)。
有一天,廟祝去海邊巡視,忽然看到海麵上有一具浮屍,上有群鳥遮蓋保護。廟祝認為這具浮屍一定是異人的遺骸,於是想辦法將其拖上岸來。
待浮屍上岸後,群鳥飛去,露出一具身穿黃袍龍衣的童屍。廟祝認出這是少帝趙昺的遺骸。此時,海邊天後廟裏的一根棟梁突然塌下,對於這一奇怪現象,廟祝和鄉紳父老認為這是天後娘娘要用此棟梁給少帝做棺材,於是他們為少帝做了棺材,並將其葬於天後廟西邊的小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