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土木堡古戰場--對於明朝永遠是個噩夢
五百多年前,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禦駕親征,準備擊敗瓦剌軍。結果,"土木堡之變"使"一代國君"成為"階下之囚",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土木堡之變"因此也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那麼,這場戰爭的導火索是什麼?即將滅亡的明朝是如何被挽救的?如今的土木堡遺址又是什麼樣呢?
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土木堡
558年前的夏季,明王朝在離自己都城隻有兩程的地方把自己的皇帝弄丟了,那個皇帝就是後來成為蒙古人階下之囚的明英宗,那個地點就是土木堡。此後,明朝走上了內亂和崩潰之途,最終,北方草原部落和來自東北關外的女真人進入了北京和整個東亞大陸。從土木村的東南城牆俯瞰,整個村莊是一片被城牆圍合聚攏的穀地。
1.一戰成名的土木堡
土木堡原名統幕堡,明朝英宗皇帝為了抵抗漠北瓦剌部落的騷擾禦駕親征,被圍困於土木堡,因為堡中缺水,軍心渙散,明英宗成為唯一被活捉的明朝皇帝,土木堡也因此戰成名。
土木堡當時是宣府通向居庸關的重要驛站,位於京西北狼山西麓,距北京110公裏,周圍百裏內群峰聳立,地勢很高。
五百六十年年過去了,現在的土木堡由好多個村莊組成,有的緊挨著公路,有的離公路四五百米遠。這些村莊由東向西綿延在公路的南邊。順著公路走可以看見一段一段殘缺的夯土城牆及風蝕的烽火台。
如今,在河北省懷來縣境內的土木堡遺址中,隻剩下兩段城牆的土基。夯土牆已經破碎不堪,沒有了昔日雄偉高大,隻剩下一堆黃土,任憑風吹雨打,在田野上和民房間斷斷續續地延伸。
2.聞名中外的顯忠祠
土木堡至今仍存留著昔日的顯忠祠舊址。"顯忠祠" 遺址聞名中外,是為祭祀土木之變中殉難的朝廷重臣和50萬大軍英魂而修建的。"顯忠祠"因其真實的記載和見證"土木之變"這段曆史而備受人們重視。
"顯忠祠"遺址位於土木鎮土木村內,西距縣城(沙城)10公裏,東與狼山鄉臥牛山旅遊點毗鄰,與北京十三陵、八達嶺長城、龍慶峽等著名的旅遊景點相連,北靠燕山山脈,南傍官廳湖畔。
"顯忠祠"內建大殿五間、抱廈三間、寫有死難重臣名單的石碑一塊、66位為國捐軀的重臣神位,用來祭祀殉難諸臣。
明憲宗曾降旨命懷來縣重修"顯忠祠",祠成之日,憲宗親自撰寫碑文,題寫詞篇,又立碑一塊。
隨著曆史變遷,"顯忠祠"年久倒塌,又遭火災危害,燒殘將盡。萬曆年間,懷隆兵備道胡恩伸主持重修,撰寫碑文,以予流芳。民國初年,"顯忠祠"又經戰火危害,現僅存正殿三間,石碑數塊。?
現在,祠中牆壁間有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的盈尺見方行書石刻《土木堡謁顯忠祠》,七律詩曰:"萬乘當年統六師,匆匆退保力難支。徽欽覆局堪同恨,潘沈英名此並垂。身後猶經焦土劫,魂歸應笑奪門時。專祠翻為中官建,悔禍君心總未知。"
3. 同出一轍的雞鳴山驛
土木堡遺址再往西30多公裏就是雞鳴驛,這是個保存較好的驛站,始建於元代,位於雞鳴山腳下,距今有近千年的曆史,驛站因山而得名,全稱"雞鳴山驛",後人簡稱為"雞鳴驛"。如今,雞鳴驛城門額上"雞鳴山驛"四個大字保護完好,清晰可見。
千百年來,山、驛互為一體,相輔相成,驛城內的廟宇建築傳承了雞鳴山文化,城內的永寧寺、觀音廟、泰山廟、財神廟、文昌廟等與雞鳴山的廟宇同出一轍,驛因山而聞名四海,山因驛而加深了文化內涵。
皇帝居然被活捉了
1. 韃靼部的崛起
洪武二十一年,北元內部陷於混亂,分裂為韃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三大部。在這三大部中,兀良哈部與明廷關係最密切,而韃靼部勢力最強大。
"韃",即蒙古,故元後也。韃靼仍傳蒙古汗,傳至坤帖木兒。
永樂元年,坤帖木兒為韃靼別部首領鬼力赤所殺,鬼力赤去元國號,稱韃靼可汗。韃靼另部首領阿魯台又殺鬼力赤,立坤帖木兒之弟本雅失裏為可汗,阿魯台自行專政,其勢力非常強大。
"瓦剌,蒙古部落,在韃靼西。元亡,其強臣猛可帖木兒據之。死,眾分為三。"其分別由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個首領執政,同韃靼對立。
明廷對蒙古各部"恩威並施",采取羈糜和防禦的政策。 永樂年間,韃靼和瓦刺雖然名義上臣服於明廷,卻經常騷擾明廷北部邊境。因此,明成祖朱棣曾動用五十萬大軍,先後五次親自率兵重創韃靼和瓦剌二部,阿魯台領導的韃靼部受到的損失最大。
後來,瓦刺部又並吞了阿魯台各部,勢力越來越強大。先表麵與明廷互通貢市,請求通婚,與明廷保持和好關係。暗中卻刺探明朝虛實,尋機舉兵,圖謀恢複元朝統治。 正統十四年,瓦刺部首領也先認為進攻明朝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先遣使二千餘人向明朝進貢馬,詐稱三千人,向明廷多邀回賜。王振告禮部依實有人數給賞,並減給馬價五分之四。也先大怒,借口明使曾許嫁公主,貢馬是致送聘禮,明廷無意許親,是失信於瓦刺。他以這些為借口,兵分四路對明廷發動進攻。
也先親自率領精騎一部為主力進攻大同,準備引誘明軍主力西上,伺機將其圍殲;讓脫脫木不花率所部及兀良哈部為東路,進攻遼東;讓知院阿剌率所部為中路進攻赤城和宣府;讓一部騎兵為西路,進攻甘州(今甘肅張掖)。
這樣,東、西、中三路配合也先主力作牽製性進攻,待殲滅明軍主力後,進逼北京。
2. 不止怪王振
明滅元立國,元朝殘餘勢力退居漠北,與明廷時附時叛。朱元璋為了防禦北部邊境的安全,修長城,設邊鎮,置衛所,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從而鞏固了北部邊境的安全。
英宗即位後,明朝北邊守將覺察出瓦剌軍的圖謀,請求加強戒備。然而,太監王振操縱朝政,竭力粉飾太平,使得北部邊境武備日益懈怠廢弛。
對於也先的進攻,明英宗也作出了相應的戰略防禦部署:調河南、山西輪休部隊開赴大同、宣府一線;命西寧侯宋瑛總督大同兵馬;派平鄉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等率3萬兵力赴大同,都督王貴、吳克勤率1.5萬兵力赴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