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後勤工作不充分
大軍出發前隻為士兵發放了一些簡單的衣物和糧食,沒有做好充分的後勤保障工作,所以才會出現行軍不到十天已絕糧,不得不靠沿途所到之處供給的現象。
回軍時,明軍沒有選擇好合適的地方,也沒有控製好水源,致使全軍斷水兩天,最終導致軍心混亂,全軍覆沒,英宗被俘。
2."導火索"王振
王振,山西蔚州人,早年也是進士出身,做過官,後因故受牽連被貶職,仕途無望後遂自閹入東官侍奉太子講讀,成為年幼的朱祁鎮的啟蒙老師。王振為人狡黠,善於伺察人意。他常常謙恭自守,以聖賢之道教導和約束太子,頗得宣宗的賞識。
英宗朱祁鎮即位後,王振更加順風順水。他表麵上裝成不幹預政事的樣子,但內心仍然按捺不住攫取權利的欲火,一有機會,就想辦法抓權,幹一些幹預朝政的勾當。
張太後覺察出了王振的企圖,對他管製特別嚴格,使得他想控製朝政的願望難以實現。於是,王振采取以屈求伸的辦法,等待時機。他進一步討好英宗,並在暗地裏培植私黨,為以後專權培養基礎。很快,他就取得了一些大臣的讚譽,也進一步得到了英宗的寵信。
王振一麵結黨營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須拍馬和諂媚逢迎之徒,一麵殘酷地鎮壓那些反對自己專權和對自己不恭不敬之人。他遍受賄賂,大肆貪汙,家中財富越來越多。
王振控製朝政以後,不僅對內黨同伐異,大耍淫威,對外也投機取巧,破壞邊防,終於招致了瓦剌貴族的進犯。
王振擅權,不但不布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接受瓦剌賄賂,與瓦剌貴族進行走私交易。為了獲利,王振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給瓦剌,瓦剌則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為了討好瓦剌,王振還對其貢使加禮款待,賞賜增厚。
瓦剌貢使冒領賞物,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為了多領賞物,虛報貢使集團人數。王振卻一反常態,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輕率地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瓦剌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瓦剌貢使沒有得到滿足,憤怒而歸,並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彙報。致使也先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大舉進攻大同。
瓦剌軍來勢凶猛,迅速向南推進。明朝守衛西北的將士,幾次交戰失利,急忙向京師請兵救援。完全不懂軍事的王振,對瓦剌的軍事進攻沒有足夠的認識,以為讓英宗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跑。所以,他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慫恿英宗親征,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聽了王振的話,作出親征的決定,並宣布兩天後立即出發。
英宗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王振一人專斷。
最初,王振下令取道紫荊關回京,途經家鄉蔚州時,讓英宗駕幸他的府第,向家鄉父老顯示自己的威風。後來,王振忽然想起,大隊人馬經過蔚州,一定會損壞他家鄉的田園莊稼,因此,他不顧當前的緊張局勢,傳令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進。
王振在朱勇率軍阻擊瓦剌之時,加緊撤退。當他們退到土木堡時,王振害怕自己搜刮來的東西受損失,便不顧英宗和數十萬軍隊的安全,傳令在土木堡宿營。結果,第二天瓦剌軍隊包圍了土木堡。王振隻好讓士兵就地挖井,可挖了二丈多深,也不見一個水滴。士兵們怨聲載道,罵不絕口,軍心進一步渙散了。
後來,王振沒有對當時的形勢加以分析,最終中了瓦剌軍的圈套,造成明軍的潰敗。
英宗被俘後,護衛將軍樊忠非常憤怒,掄起鐵錘對準王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惡宦,終於落得個罪有應得的可恥下場。
消息傳到京城後,成王朱祁鈺下令殺死王振的侄子王山並族誅王振之黨,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處斬,並籍沒王振家產。
然而,英宗對王振還是有一定感情的,認為王振畢竟是為國殉死。於是,他在重新即位後,在北京城祿米倉胡同的智化寺為王振立了一個彩色泥像,還樹了一塊碑為他立了傳。
3.曆史的必然
土木堡之變的結局既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時年僅九歲,他是一個冥頑不化的少年皇帝,始終受太監王振的操縱,終因宦官秉政,釀成大禍。
當時,明朝麵臨著前所位有的危機:朝廷無主,軍隊潰敗,城防空虛,貴族官僚陷入驚慌失措之中,人民遭受戰亂之苦。
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的存亡問題成為了舉國上下麵臨的最嚴重的問題。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明政府采取一係列措施,轉危為安,從而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
1)立長君以絕敵望
八月,皇太後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代皇帝總管政事,後來,她在文武大臣的一致請求下,命郕王接受皇帝之位,改年號為"景泰"。
2)於謙的重要作用
於謙,當時任兵部侍郎,以國家安危為己任,"土木堡之變"後的政局之所以沒有釀成悲劇,是因為於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郕王監國時,侍講徐珵等主張遷都,於謙堅決反對,以南宋的滅亡為教訓,他認為京城是國家的根本,於是一麵加強京城和附近關口的防禦兵力,一麵懲治馬順等王振餘黨。
當瓦剌軍隊逼近北京城下,紮營於西直門外時,於謙毫不畏縮,主張主動出兵,他號令嚴明,身先士卒,使得軍心大振,經五天激戰,瓦剌軍倉惶撤退,於謙保住了京城。
3)軍民的一致抵抗。
"土木堡之變"後,軍民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與敵人展開激烈的鬥爭。他們爬上屋頂,爭投磚石擊敵,喊聲震天。戰鬥中,甚至一些文臣武將也表現出非凡氣慨。這樣,軍民同心殺敵,最終趕走了瓦剌軍。
4)宦官的積極作用。
明朝有個怪現象,通常情況下,有作為的士大夫經常是在宦官的幫助下顯示自己的才華。當時,新皇帝寵信一名叫興安的宦官,而興安對於謙非常敬重,數次在於謙受到奸臣誹謗時挺身而出,使得於謙在挽救明朝的存亡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明景帝的威懾力
明景帝執政八年,不負祖業,不涉陰險,信任忠臣良將,力戰自強,取得了不小的功績,就連瓦剌部首領也先也對其敬畏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