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薩爾滸古戰場--血與火的廝殺過後硝煙難散
"怪在帷中疏遠略,軍囂帥債先披靡",寫出了薩爾滸戰役中明軍統帥的指揮失度。自古以來,武器並非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薩爾滸之戰就是一場鳥槍敵不過弓箭的戰例。公元1619年發生的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政權在遼東地區進行的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會戰。在這次戰爭中,後金努爾哈赤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縱觀明和後金在薩爾滸之戰中的戰略、戰術指導上的不同特點和戰爭的最終結果,可以充分體會到兵法中的"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的真切含義。在這場戰役中,兩軍的人數對比和軍事裝備對比是怎樣的?戰役中有哪些曆史謎團?如今的薩爾滸古戰場又是什麼樣的?
薩爾滸景觀
薩爾滸是撫順的古戰場,地處煙波浩淼的撫順大夥房水庫東南隅。想當年一代豪傑努爾哈赤在這裏,打敗了號稱47萬精兵的明軍,寫下了以少勝多、橫掃千軍的輝煌曆史。
1.風景明珠
薩爾滸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打天下的地方,也是努爾哈赤的故鄉,是清王朝的發源地,俗稱"大夥房水庫"。這主要是因為努爾哈赤帶兵打仗時,在此地囤積士兵,起灶升火,故由此得名。?
古戰場的遺跡多數己被淹沒在大夥房水庫裏,但在這裏,仍然可以感受到當年烽煙未消的薩爾滸大戰。
薩爾滸原本是滿族的一個普通地名,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然而,三百八十四年前,這裏發生了一場大戰,使得薩爾滸一夜成名、家喻戶曉。現在,硝煙散盡的古戰場已被建成著名的"薩爾滸風景區"。
薩爾滸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撫順東郊,?以浩瀚的水麵、起伏的群山、茂密的森林著稱,既有雲山淡淡、煙水悠悠的湖泊水鄉風貌,又有峰巒疊嶂、雄秀幽奇的山嶽景觀特點,被譽為遼寧的"風景明珠"。
沿湖有王杲山、白龍山、德古灣、蓮花島、營盤三島、元帥林、鐵背山、薩爾滸山等八大遊覽區,風景秀麗,空氣清新,千姿百態,獨具風貌。春來綠草如茵,山花爛漫;盛夏濃蔭覆地,涼爽宜人;金秋楓紅鬆青,霜葉如醉;隆冬雪樹銀花,潔白晶瑩。
薩爾滸城堡林立,界藩城和薩爾滸城是努爾哈赤後金政權所在地;蓮花背大營是曆代清皇東巡行營,康熙、乾隆、嘉慶、道光五個皇帝先後十一次在這裏駐蹕;三慧寺堪稱遼東最大的佛教寺院。?
2.景致獨特的鐵背山
鐵背山,其西北坡地勢較緩,林下有路直通山巔。沿途可見界藩古城的烽火台、擂石堆、城牆、點將台等多處遺址。
界藩城是努爾哈赤後金政權的第二個都城,雖然時間隻有一年零四個月,但是它卻打開了八旗軍西進的勝利之門。
康熙皇帝東巡祭祖路過鐵背山時贈賦詩:"城成龍躍竦重霄,黃鉞麾時早定遼。鐵背山前酣戰罷,橫行萬裏迅飛飆。"
此外,鐵背山山間獨特的自然景致讓人拍手稱奇。側觀"獅石峰",就像一頭雄獅在仰天長嘯;遠眺"夾扁石",似刀削斧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攀上絕奇雄險的"一步登天",可見峰巒疊嶂,水天一色。
山上最為著名的景觀是聳立山巔的"晃蕩石"。據說,這塊石原本晃蕩不止,後來,該石頭四周用水泥灌住,才穩固住。
3.保存完好的薩爾滸山
在鐵背山斜對麵,越過渾河,就是薩爾滸山。
薩爾滸山,是當年薩爾滸大戰的主戰場。薩爾滸是山的象形名字。滿語薩爾滸,漢語是木櫥之意,即形容山上森林十分繁茂。
事實上,這個島上的植被確實保存得十分完好。現在,薩爾滸山已是整個湖區的一部分,其半山腰有一平台,據說是當年乾隆皇帝回鄉祭祖時的豎碑之地。
"鐵背山頭殲杜鬆,手麾黃鉞振軍峰。於今四海無征戰,留得艱難締造蹤。"石碑詳細記載了薩爾滸大戰的經過,歌頌了努爾哈赤的軍事天才和輝煌人生。
然而,碑樓早已不存在,殘存的石碑已運到沈陽故宮保護起來,近年來薩爾滸風景區為恢複曆史原貌,在王杲山附近又複建了"薩爾滸山之戰書事"碑亭,再現珍貴的曆史文物和古建築風貌。
"薩爾滸山之戰書事"碑亭,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據說,當年愛新覺羅?東巡到此地,遙望薩爾滸古戰場,樹碑建亭,並親書碑文以表對其祖創大清偉業之功德。碑亭內石碑正麵用漢字書寫,背麵用滿文書寫,漢文楷書端正,共3442字。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愛新覺羅·顒琰巡謁"薩爾滸山之戰書事"碑,又在碑左親書130字碑文,再頌其祖業功績。
薩爾滸山,這裏建有薩爾滸城,這是努爾哈赤的第三個都城。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前,建州渾河部的女真人在這裏築起山寨,後來慢慢發展為城。
據史籍上記載,薩爾滸城分為內外兩城,內城周圍三裏,南與東各一門,外城周圍七裏,東西南北各一門,基本上具有皇城的雛形。
如果從城內看,城牆僅僅有三、四米高,然而,如果從城牆往外看,卻如臨萬丈深淵。如今,這裏已經不見當年的都城、城堞、炮樓,更無城樓的飛簷鬥拱,隻能看出一個依山而建,大體上似城牆的輪廓。
雖然,昔日的城門已幻化為樹,高高的城牆上也開滿鮮花,但透過那漫山遍野的樹林,人們仍仿佛能聽見三百年前那震耳的廝殺聲。
這場戰爭序幕拉了幾十年
1.努爾哈赤的崛起
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短短的幾十年,以蚍蜉撼大樹的氣概使明王朝壽終正寢,可見,努爾哈赤將軍事鬥爭藝術運用的爐火純青。
據史學家分析,他的崛起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而且每個階段的策略不相同。
第一階段,努爾哈赤用五年的時間壯大自己的力量,並以替父報仇的名義進行兼並戰爭。
當時,努爾哈赤的建州部落地處偏僻,不是明朝管製的重點地區,使努爾哈赤有了發展的餘地。
第二階段,努爾哈赤用十多年的時間統一女真各部,但是他表麵上千方百計地表現出更忠順明朝的樣子,便於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當明朝大夢初醒時,努爾哈赤已經羽翼豐滿。
第三階段,努爾哈赤想要統一西部開原的葉赫部,這必然會同明朝發生軍事衝突,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打垮明軍主力。
實際上,努爾哈赤決心同明朝開戰,還有三個原因:第一,那幾年連續出現氣候災害;第二,明朝因為與努爾哈赤的矛盾經常關閉貿易通道,致使女真族的日用品奇缺,從而失去了生活來源,甚至連糧食供應都成為問題;第三,明朝官員非常腐敗,經常欺淩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