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兩軍的兵力優勢
1)明軍的兵力
明朝駐守遼東的各地守軍,總計約有兩萬餘人。由於後金軍的侵犯,明軍試圖組成一支在數量上和裝備上壓倒後金軍的大軍,其具體構成如下:
宣府、大同、山西三鎮,各發精騎一萬,共約三萬人;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四處,各發兵精騎六千,共約兩萬五千人;川廣、山陝、兩直,各發步騎兵五七千不等,共約兩萬人;浙江發善戰步兵四千;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河東西土兵,數量二三千不等,共約七千人;明軍共計八萬八千人左右。此外,還有一萬同盟軍海西女真葉赫部兵,一萬三千朝鮮兵,總共約有十一多萬人,號稱四十七萬。
明末的作戰主力一般來自九邊重鎮、四川和浙江。來自九邊重鎮的軍隊,主要以騎兵為主。其中包括一定數量的"跳蕩鐵騎",這些士兵一手持刀或矛,一手持火統。四川是第二重要的兵源,川軍的作戰經驗豐富,川軍步兵最善於山地和攻堅作戰。浙軍實際上是一支由名將戚繼光締造的軍隊,具有良好的戰術素養。
2)後金軍的兵力
後金的兵製是兵民合一的八旗製度,其作戰主力是八旗軍。由於要對明朝進行大舉進攻,努爾哈赤將女真族所有青壯男丁全部編入八旗軍。此次參戰八旗軍的具體構成如下:
努爾哈赤統領正黃、鑲黃二旗,約一萬五千人;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正紅、鑲紅二旗,約一萬五千人;努爾哈赤八子皇太極統領正白旗,約七千五百人;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統領正藍旗,約七千五百人;努爾哈赤侄兒阿敏統領鑲藍旗,約七千五百人;努爾哈赤長孫杜度統領鑲白旗,約七千五百人;因此,薩爾滸戰役中八旗軍總共約為六萬人。
八旗軍具有超強的組織力和凝聚力,戰術組織嚴密,每一旗可以在旗主的率領下獨立完成較大的作戰任務,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
3.兩軍的武器裝備
1)明軍的武器裝備
明軍配有大量的火器。其車營由炮兵部隊和騎兵部隊構成。炮兵部隊配有大將軍炮、虎蹲炮和佛郎機炮,這些火炮射程遠,威力大;騎兵部隊備有火統。明軍由於沒有獨立的騎兵部隊,因而缺乏機動性。
明軍的步營配有大量鳥統和多管火槍。鳥統仿製自西番和日式火繩槍,射程可達百餘米。薩爾滸戰役中,明軍火器配備比例可高達50%,具有很強的殺傷力、摧毀力和破壞力。
除火器外,明軍也配有一定數量的弓箭和刀槍。
2)後金八旗軍的武器裝備
後金八旗軍以弓矢刀劍為主要武器,利於突襲決勝。後金八旗軍絕大部分為騎兵,主要武器為長刀、矛、槊和弓箭,防護器具以鐵甲和皮甲為主。
勝負戲劇性地顛倒過來
1.戰役的前奏
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三月,努爾哈赤率二萬步騎,以"七大恨"為伐明的檄文,分兵兩路向明軍發動進攻。
努爾哈赤親率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右翼四旗攻打撫順,明軍守將李永芳舉城投降;命左翼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攻占東州和馬根單等地。七月,努爾哈赤率八旗兵圍攻清河城,明將鄒儲賢固守抵抗,結果城破被殺。
努爾哈赤的不斷勝利,致使北京"舉朝震駭"。明朝為了安定遼東,盡快將後金勢力鎮壓下去,決定對後金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戰爭。
2.塵埃落定
明廷命楊鎬為遼東經略,以杜鬆、李如柏和劉綎等為副,調兵籌餉,準備了九個多月,分四路進攻後金。總兵劉綎率軍從東麵出寬甸,稱東路軍;總兵馬林率軍從北麵出三岔口,稱北路軍;杜鬆率軍從西麵出撫順關,稱西路軍;李如柏率軍從南麵出鴉鶻關,稱南路軍。其中,以西路杜鬆為主力,全部直指赫圖阿拉。此外,王紹勳總管各路糧草,楊鎬坐鎮沈陽。
當時,努爾哈赤掌握了明軍的戰略部署和行動計劃,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明軍是采用分兵合擊,聲東擊西的戰術。
於是,努爾哈赤隻派出五百人抵禦南路的劉綎軍,而集中全部兵力攻打從西而來的杜鬆的明軍主力。
努爾哈赤親自統率八旗大軍迅速開赴西線,阻擊明軍。兩軍在薩爾滸一帶相遇,戰爭拉開帷幕。
3.迎戰明軍
努爾哈赤集結兵力於赫圖阿拉附近,準備迎戰。這場戰役大致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兩軍在薩爾滸、吉林崖一帶作戰。西路軍於三月初抵達薩爾滸。杜鬆將自己的部下分為兩部分,將其主力駐紮在薩爾滸山,自己率萬人渡河進攻吉林崖。
當時,吉林崖雖然隻有數百名後金兵防守,但是,那裏地勢險峻,設施堅固,以致於杜鬆部隊久攻不下。
努爾哈赤急命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率領兩旗兵增援吉林崖,自己則率六旗兵進攻薩爾滸一帶的杜鬆軍主力。
三月二日,兩軍在薩爾滸交戰。明軍用火把照明,進行炮擊,可是效果甚微。後金兵則通過明軍的火把,由暗擊明,集矢而射,多數命中。
努爾哈赤在大霧掩護下,趁機發動強攻。他們越過塹壕,拔掉柵欄,攻入明軍營壘。因此,杜鬆軍主力死傷甚眾,四散潰敗,完全沒有反擊的能力,薩爾滸大營瓦解。
當時,正在吉林崖作戰的明軍,聽說薩爾滸大營已失,軍心開始動搖。杜鬆督隊力戰,被後金兵圍困,最後中箭落馬而死。
隨後,明將王宣、趙夢麟陣亡,明軍西路主力一萬餘人被殲。至此,明軍南北兩路形孤勢單,處境非常不利。? ? 第二階段,兩軍在尚間崖、斐芬山一帶作戰。努爾哈赤在殲滅西路軍後,開始集中力量對付北路軍。
北路馬林軍到達尚間崖(今遼寧撫順縣哈達附近)一帶,聽說杜鬆敗亡的消息後,不敢前進,於是將自己的部隊分駐三處:一部分進駐西麵的斡琿鄂謨(現在的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一部分紮營東南方向的斐芬山;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駐紮在尚間崖,同時命士兵環營挖掘三層壕溝,將火器放置在壕外,以騎兵繼後,作就地防禦。
第二天清晨,努爾哈赤集合兵力直逼尚間崖。他分析了馬林軍分紮三地的特點,於是分兵兩路攻打馬林軍:一路由四貝勒皇太極率領,直衝斡琿鄂謨;一路由自己親率主力,大貝勒代善為先鋒,直逼尚間崖。
雙方展開激戰,後金先在尚間崖擊敗馬林主力,然後在斐芬山全殲該地明軍。至此,北路軍全軍覆沒。
第三階段,兩軍在阿布達裏岡、富察一帶作戰。劉綎率領東路軍由寬甸出發。因為沿途山路崎嶇,再加上努爾哈赤在沿途設置三道路障,東路軍進軍非常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