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路軍在三月初四才到達遼寧寬甸東北一帶。當時,劉綎不知西路、北路失利,仍按原定計劃行進。
此時,努爾哈赤移兵南下。他一麵令主力在赫圖阿拉南的阿布達裏岡設伏以待,一麵詐稱杜鬆軍已逼近赫圖阿拉,要劉綎速進,以誘其入伏。
劉綎當時不了解真實的情況,下令立刻輕裝急進,三月五日抵達阿布達裏岡。隨後,金伏兵突然而起,劉綎中箭身亡,其部隊大部被殲滅,餘部撤到富察,卻被努爾哈赤揮兵消滅。
南路軍出鴉鶻關後一直處於逗留觀望的狀態。坐鎮沈陽的楊鎬,掌握著一支機動部隊,在杜鬆、馬林兩路明軍戰敗後,他慌忙調李如柏回師。
李如柏接到命令後,率軍回撤,途中,士兵自相踐踏,死傷千人。至此,明朝以慘敗告終。
薩爾滸大戰的曆史謎團
1.具有爭議的東線戰場?
薩爾滸戰役中,對於東線戰場的具體位置,一直存在爭議。那麼,東線戰場究竟在什麼地方?
有人認為東線戰場背靠的家哈嶺是新賓滿族自治縣南頭道溝嶺,也有人認為是今新賓、桓仁兩縣直通公路的界嶺--撈道溝嶺。
? 對於上麵的兩種說法,專家進行了考證,認為這兩種說法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如果把家哈嶺定位是新賓縣南頭道溝嶺,則與《柵中日錄》(《柵中日錄》中詳細記載了薩爾滸的東線戰場)的記載衝突,而且,道溝嶺的周圍從來沒有出土過古戰爭遺物。如果把家哈嶺定為撈道溝嶺,撈道溝嶺作為主戰場,附近也沒有出土過古戰爭遺物。
後來,專家經過實地調查,得知窪子溝一帶經常出土古代戰爭遺物。
窪子溝周圍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長約15裏、最寬處的中段約3裏的大溝穀。溝穀中有大小十餘個支岔,最長的約7~8裏。溝穀的北端嶺崗與新賓滿族自治縣相接。溝口與本--桓公路的交彙處是鏵尖子鎮的東堡。溝穀中有一條順溝的小河,出溝後注入六道河的上遊,也就是富沙河。
根據窪子溝附近的地理環境和出土文物,專家斷定窪子溝就是曰可時,也就是瓦爾喀什,朝鮮人書寫"瓦爾喀什"一名時,寫作"曰可時",讀作瓦爾喀什。因此,窪子溝河就是瓦爾喀什河。
此外,據《滿文老檔》等清初史料記載:瓦爾喀什曠野就是窪子溝內的中段開曠地,瓦爾喀什林就是當年家哈嶺上樹林,而家哈嶺是窪子溝頂端與新賓滿族自治縣接壤的嶺崗。
可見,東線之戰的主戰場就是窪子溝中段。從東線之戰的主戰場窪子溝裏算起,南北30多裏的地帶,就是薩爾滸大戰的東線戰場。?
2.眾說紛紜的朝鮮軍中營
朝鮮軍的中營設陣和投降的地點究竟位於現在的什麼地方?其左、右兩營被殲的具體位置又在何處?
對於這些問題,人們眾說紛紜。人們隻知道其大概位於富察之野,可是,富察之野有20多裏長,其具體地點在何處,一直不為人知。
直到後來,人們在腰淌子溝門治河時,在被水衝刷的河岸斷層,發現一支鐵槍,隨後,人們陸續扒出一米長、口徑12厘米多的鐵炮六門,長杆火槍14支,腰別子12支,鐵頭盔1個,頭盔內裝滿黑色顆粒狀火藥等許多兵器。
這堆兵器的出土地點位於本溪--桓仁公路上二戶來鎮西端,碑登溝門大廟西山與腰淌子溝的山崖相對峙的瓶頸地帶的河邊。
據當年的勘測人員講,埋藏地點的地麵原為東西壟的耕地,地壟上先鋪了一層大塊火炭砟,火炭砟上堆集兵器,槍炮的上端放置了一個鐵頭盔,盔中裝滿了火藥。兵器堆上覆蓋了一層火炭砟。出土時,兵器絲毫沒有被腐蝕,火藥也沒有變質,連頭盔上的紅櫻都仍然鮮紅。
那麼,這堆兵器是誰埋藏的?為什麼要埋藏?又是在什麼時間、什麼條件之下埋藏的?
專家就這些兵器出土的地點進行了分析,判斷這些兵器應是薩爾滸大戰東線戰場參戰者所埋藏的。
首先,這些兵器屬於明清時期,除了薩爾滸戰役,這一地區在明清之際再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
其次,明軍不具備在這個地點埋藏兵器的條件,後金軍更沒有可能。此外,當時他們也沒有火槍和火炮。
再次,朝鮮軍隊的左、右二營被後金軍迅速殲滅,同樣沒有埋藏兵器的條件。
因此,專家肯定這些兵器應該是朝鮮軍隊所埋藏的。
此外,當時朝鮮軍隊其元帥率領的中軍,在一個地方被後金軍重重包圍了一天一夜,隻有在這種被迫投降、軍心渙散的情況下,朝鮮軍才會做出埋藏兵器的舉動。
在桓仁滿族自治縣這個地方,三月時要想在野外宿營,一定要點燃篝火禦寒,所以才會留下那麼多火炭砟。於是,朝鮮兵將兵器藏於厚厚的上下兩層火炭砟中間,可以長期耐腐蝕。
綜上所述,可以斷定兵器堆的周圍一帶就是朝鮮軍元帥所在的中營設營和投降後金的地方。其左、右二營在其前方"千步",具體地點是在現在桓仁滿族自治縣鏵尖子鎮紅塘石村境內的"下大地",也就是接近二戶來釜山村地段的大地之中。?
3.半截溝小戰場的謎底
半截溝小戰場,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戰場?為什麼在這麼個小戰場附近,會集中出土這麼多文物?
半截溝在今天的桓仁滿族自治縣鏵尖子鎮紅塘石村與鏵尖子東堡村之間。溝口與本溪--桓仁公路相交,因溝短,於是被稱作是"半截溝",屬紅塘石村境。
其溝口西側的一個小土山附近出土了大量古錢幣、人馬屍骨、鎧甲貝片、鉛丸、鐵簇、鐵刀、銅飾物等。
專家根據古錢幣判定半截溝小戰場是明代戰場,而且,明代在這一帶沒有發生過其他戰爭,因此,這裏有可能是薩爾滸大戰的一個小戰場。
那麼,這些遺物究竟是明軍的還是朝鮮軍的?
對於這個問題,據《柵中日錄》記載:"初五日,朝鮮軍元帥等一行數千人被後金騎兵監押著從其投降地向後金都城進發,行才四五裏許,見浙兵數千,屯據山上,蓋昨日潰卒也。胡騎數百,馳突而上,浙兵崩潰,須臾間廝殺無餘,目睹之慘。"
可見,朝鮮軍官兵投降後,被後金兵擁迫著赴後金都城,他們剛離開投降地四五裏,就看見被後金軍擊敗後潰散的幾千浙江兵集結在一個山頭上,接著被急馳而至的後金騎兵殺死。
因此,專家斷定,《柵中日錄》中記載的小山正是現在半截溝裏的小山,那些"潰卒"正是薩爾滸戰役中僥幸突出包圍但最終被擊潰的明軍散兵。?
這樣,曆時二十多年令人不解的謎團終於破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