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山海關古戰場--一場改寫中國命運的大決戰
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軍與農民軍交戰蓄勢待發,此時,發生了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主動向清朝"借兵"一事,於是明將吳三桂聯合關外清兵與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在山海關展開了一場決定各自曆史命運的大戰,結果奠定了清朝260餘年的江山。那麼,吳三桂是如何向清軍成功借兵的?李自成失敗的根源是什麼?如今的山海關古戰場又是什麼樣子?
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它南臨渤海,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四海鹹通,風帆易達。東西道口"扼其咽喉",位居要津,是一座防禦體係比較完整的城關。就是在這樣的戰略要地上,發生了當年的著名戰役--山海關之戰。
1. 兩京鎖鑰無雙地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地建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雄關緊扼要隘,成為華北通往東北要衝。古人稱其"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
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被譽為"天下第一關",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從地理位置上講,山海關為萬裏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第二,從地理形勢上講,山海關依山襟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
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自古就是我國的軍事重鎮。
2. 頗具匠心的山海關城
山海關城的建築頗具匠心,可以說是罕見的奇作。整個城池布局為四方形,周長4.6公裏,城高12米,厚7米,東牆頂寬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馬並騎"。
城牆內用土築,外用磚砌。城設四門,"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俱設重鍵"。水門三個,居東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積水。城外四周浚有護城河,平時蓄水,戰時防敵。城四門上各有箭樓,南、西、北門箭樓已圯毀,東門箭樓,但天下第一關城樓仍然存在。
另外,在東麵城牆上還有用於防衛的臨閭樓、威遠堂、牧營樓和靖邊樓,它們與天下第一關城樓五樓鼎立,素有"五虎鎮東"之稱。
為了防禦體係的完備,關城東、西門外,各築有東羅城、西羅城,城南和城北築有南翼城和北翼城,城四門處建有甕城,東門外,有城堡和峰火台多處。這樣,山海關城及其附近軍事設施所構成的軍事建築群確有"山海關關山海"之勢。
曆史文化名城山海關,以它古老的身世,記錄了600多年來的滄桑變化,成為曆史的見證。
如今,它仍以其瑰麗的雄姿,屹立在渤海之濱、長城之首,展現著雄偉壯麗的山河景觀。
3. 第一關城樓
據《臨榆縣誌》載:"東門建樓,高三丈,凡二層,上層高五丈,下層六丈,深各半之。有額日天下第一關額為明肖劍事顯書。"
第一關城樓,名為"鎮東樓",其城台高12米,城樓高13米,樓之東西寬10.1米,南北長19.7米。樓分兩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高8 米。
鎮東樓的構造屬於箭樓格式,上為歇山重簷頂,頂脊雙吻對稱,下為磚木結構,四角飛簷上,飾以形態各異的脊獸,造型美觀,栩栩如生。
?鎮東樓,南望渤海,煙波浩渺,北眺長城,壁壘森嚴,大有身臨古戰場之感。其左右的四座建築物分別是: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威遠堂。
4. "天下第一關"匾額
鎮東樓城樓上下內外,共懸掛三塊木質白地黑字"天下第一關"匾:樓內一層為原匾,二樓內為清光緒五年王治清鉤摹燕塞湖重刻,二樓外為民國九年楊寶清鉤摹另刻。
"天下第一關"匾額,長5米多,高1.5米,每個字都寬一米有餘。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據說,其中"下"字中的一點,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書者將蘸滿墨汁的筆拋向空中點上去的。
相傳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親自降旨,要在山海關城樓上掛一塊題為"天下第一關"的大匾。
當時,鎮守山海關的兵部主事接到聖旨後,馬上派人爬上箭樓,量好尺寸,請木匠做了一塊長一丈八尺,寬五尺的巨匾。
匾做好後,兵部主事親自到蕭家拜訪,請蕭顯為巨匾寫字。蕭顯,兩榜進士出身,當過福建按察司僉事,書法好,晚年因年老辭官,歸家山海關賦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