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山海關古戰場--一場改寫中國命運的大決戰(2 / 3)

蕭顯考慮了一段時間,終於點頭答應。然而,他對兵部主事說寫這種字,不能急,也不能催,兵部主事不得不答應。

二十多天過去了,兵部主事見到沒有任何消息,於是讓親信送給蕭顯幾匹綾羅緞匹和幾枝大型湖筆。很快,送禮人回來稟報說:"蕭老先生每天起早貪黑地在院裏耍一根長扁擔。"

又過了二十多天,兵部主事發現仍然沒有動靜,於是又讓親信送給蕭顯一些上好的徽墨和宣紙,送禮人回來稟報說:"蕭老先生正在屋子裏吟詩,說再過一月就可以寫了。"

可是,兵部主事第二天接到新任薊遼總督代皇帝要來山海關視察掛匾事宜的一封急信,預計三天內到達。

兵部主事得到消息後,馬上讓人抬著那塊木匾和一壇子墨汁趕往蕭家。

到了蕭家,兵部主事就把兵部傳來的急信之事向蕭顯述說了一遍,蕭顯不敢怠慢,立刻行動起來。他提著筆在匾前一邊走,一邊端詳,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大笑,忽然,蕭顯站住,凝神屏氣,開始動筆。他落筆如高山墜石,起筆如飛燕掠食,筆隨身行,一會兒的功夫,就寫好了"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寫完後,蕭顯已經渾身是汗,滿臉通紅。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一邊命人把大匾掛在箭樓上,一邊在箭樓下的"悅心齋"酒樓宴請蕭顯。

賓主憑欄仰望時,蕭顯突然發現"下"字少了一點。於是,蕭顯急中生智,命書童馬上研墨,隨手抓過堂倌手中的一塊擦桌布,手中一團,飽蘸墨汁,用盡所有的力氣朝箭樓上的匾額甩去。隻聽"叭"的一聲,墨布正好落在了"下"字的右下角,補上了那一"點"。

據說,蕭顯書寫的巨匾,現收藏在山海關城樓內,城樓上懸掛的是後來的仿製品。

清軍如弦上之箭銳不可當

1.清軍南下

1583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創立八旗製度,並建立後金政權,與明廷分庭抗禮。

1619年,明廷集合全國47萬兵力,兵分四路,準備一舉消滅後金,結果被殲45000餘人,沈陽、遼陽先後失陷。

皇太極繼位後,改"金"為"清",建立清朝。此後,清軍攻陷大淩河,並招服明朝的盟友朝鮮和察哈爾蒙古,打敗13萬明軍,使明廷苦心經營十多年的錦(州)寧(遠)防線全部崩潰。從此,在清軍亡明的道路上僅剩下山海關及其前哨孤城寧遠了。

山海關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位於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陸路咽喉之地。山海關之險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它令清軍無法逞其入關之誌,隻得繞道蒙古,越過長城,采取不斷蠶食的策略。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極去世,其幼子,即年僅6歲的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帝。

因清帝福臨年幼,輔政的多爾袞對政治及軍事都有一定的決定權。他看到明朝由於連年同大順軍交戰,已經呈現出土崩瓦解的態勢,認為入主中原的時機已經成熟。

當時,明廷並沒有對關外清軍的動向引起注意,正在大舉起兵圍剿李自成的大順軍。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多爾袞以清帝名義向大順軍提出協謀同力並取中原的打算,李自成沒有理會。

後來,攝政王多爾袞接受了清內秘書院大學士範文程的建議,率14萬大軍進關爭奪天下。當他們到達遼河的時候,得知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攻取了京師(今北京),明朝已亡,於是決定率兵南下,直趨北京。

2.吳三桂的立場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逐漸意識到駐兵山海關的吳三桂對局勢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解決山海關問題,他想到了兩種方案:第一,采取武力奪取,徹底消滅吳部;第二,采取招撫,避免流血戰鬥。就當前的形勢來看,大順軍自從入京,便無心再戰、沉溺於享受,因此,招撫吳部是上策。於是,李自成對吳三桂犒銀四萬兩、黃金千兩,另封他為侯,並扣留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

吳三桂沒有辦法,隻好投降了大順軍。可是,吳三桂在進京謁見李自成的途中突然調轉馬頭,再次返回山海關。

對於吳三桂降李又中途返回的這一舉動,有兩種說法:第一,大順軍入京後,實行追贓助餉的政策,拷掠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導致吳三桂反悔;第二,吳三桂因其愛妾陳圓圓為大順軍將領劉宗敏掠去而怒改初衷,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衝冠一怒為紅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