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山海關古戰場--一場改寫中國命運的大決戰(3 / 3)

3.借兵

吳三桂重占山海關後,清楚憑自己的實力很難同大順軍抗衡,於是修書多爾袞,向清軍"借兵"。

多爾袞得書後雖驚喜交集,卻不露聲色,許諾援兵,同時提出吳三桂率兵投降清朝的條件。

另一邊,當李自成得知吳三桂重返山海關後,非常生氣,於是親率20萬大軍東來。眼看大順軍迫近山海關,吳三桂再次催促清軍火速救援。

多爾袞看到吳三桂的求助信後,知道形勢緊迫,為了防止大順軍占領山海關,立刻下令清軍日夜兼程前進。

當清軍到達距關城10裏的地方時,吳三桂已經同大順軍展開激戰。

隨後,踞守山海關北翼的吳軍投降大順軍,吳三桂的軍隊已呈崩潰之勢。而此時清軍卻止步不前。

為此,吳三桂多次派人去請求清軍救援,可是多爾袞就是按兵不動,他就是要迫使吳三桂親自出馬,已達到使吳三桂"借兵助剿"改為"投降清朝"的目的。

吳三桂無奈,隻好點齊將官精騎,出關突圍,至關城東二裏的威遠堡向多爾袞剃發稱臣,歸降清軍,請其入關進擊大順軍。

多爾袞見吳三桂歸順非詐,答應了吳三桂的請求。他命碩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郡王多鐸率勁旅八萬,分別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進入關內,令吳三桂部任前鋒,係以白布為號。

4.滿兵來矣

大順軍看到攻堅一晝夜也沒能奪關,於是將作戰策略改為野戰,從角山到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長蛇陣,擺成決戰的架勢。

多爾袞以吳三桂部為右翼迎戰,重兵則列陣於渤海濱大順軍陣尾薄弱處,等待時機。

大順軍不了解清軍的目的,於是按原計劃向吳軍緊逼。吳三桂因有清軍壓陣,頑強抵禦。當時,狂風揚沙,咫尺不見,雙方展開肉搏,大順軍不顧傷亡,把吳軍團團圍住,血戰至中午,雙方均已疲憊,損失嚴重。

多爾袞見勢,令阿濟格和多鐸各率兩萬精騎,乘風勢、揮白旗,對陣直衝大順軍,清軍如弦上之箭銳不可當。疲憊的大順軍見清軍驟至,猝不及防,陣腳漸亂,大順軍在一片"滿兵來矣"的驚呼聲中被衝過來的清軍壓向海邊,以致"死屍相枕"。

李自成立馬於高崗之上,突然看見一白旗軍衝破大順軍陣勢,正當他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感到不解時,一僧人跪在他的馬前告訴他清兵已到,請求他趕緊回避。李自成見無法挽回頹勢,急令餘部撤退。

清軍追李自成餘部至範家店,山海關一戰致使大順軍損失士兵數萬人,李自成一氣之下下令將吳襄處斬,率餘部於二十六日退回北京,後又棄京西撤。

清軍乘勢占領北京,取得全國政權。

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之迷

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之迷一直成為史學界研究的熱點。通過專家的不斷考證,基本上解開了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之迷。

1. 對敵人軍情不了解

李自成沒有及時偵察山海關戰場的周邊敵情和動向。當十多萬清軍早已在兩天前到達山海關附近時,李自成卻還不知道這個至關重要的敵情。

2.軍事戰略

李自成在發動山海關之戰時完全沒有把清軍考慮進去,可見,身為最高統帥的李自成缺乏軍事戰略眼光。這是李自成大順軍注定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3.武器裝備

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軍隊有先進的守城火炮、很多火統,李自成的大順軍主要用的是武器刀和弓等冷兵器,僅有少量的攻城火炮。

4.軍事戰術

山海關之戰屬於城池攻堅戰範疇,李自成出動最精銳的部隊進攻據守堅城的吳三桂軍隊,消耗士兵大量的精力和能量。戰爭中,吳三桂軍隊占據了有利的地形進行堅守,吳三桂建立的第一道防線,李自成的大順軍經過兩天才攻破,從而為清軍趕來增援贏得了時間。此外,李自成在攻城方麵沒有進行重點突破,呈長蛇陣般的大順軍很容易被清軍集中優勢兵力從中間擊破,導致全軍大慘敗。

因此,李自成率領大順軍兵敗山海關可以說是曆史的必然。

5.參戰軍力對比懸殊

山海關之戰,清軍、吳三桂的聯合兵力明顯占優勢,李自成大順軍處劣勢。李自成共出兵十多萬人,而清軍和吳三桂聯軍一方,清軍出動十多萬人,每個人都具有很強的戰鬥力,並且善騎射,再加上吳三桂的五萬多人,清吳聯軍達到十六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