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諸神之戰(五)(2 / 2)

“道家與道教的性質不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道家僅僅是一種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個宗教團體,兩者在文化形態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係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比如五鬥米教,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流變與代表人物應是它被解說時最重要的內容。”

“道家與道教的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是一種哲學學派,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道家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

“道教,源於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道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的道德哲學家神化了。道教到本漢後期產生了教團,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

“鬥兒拜謝師傅教導,今天真是大開眼界,學到了真的東西。”劉禪恭恭敬敬拜謝道。龐統的解釋雖然洋洋萬言,但是劉禪聽得滋滋有味,在這之前他把道家和道教混為一談了。

劉禪知道,曆史上的道家與儒家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道家哲學首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天道無常,強調得更多的是生存的智慧原理。道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師傅,那你是什麼家呢?”劉禪又好奇問道。

龐統沉吟了一會,道:“司馬徽、龐德公師承一脈,我和諸葛孔明、司馬懿、徐庶、郭嘉等其實都是奕道奕儒。”

龐統突然歎道:“宗教一旦被別有用心保藏禍心之利用,必定是天下大亂。之前為禍天下的黃巾之亂,就是那個所謂的大賢良師張角組織太平道教信徒為亂。張角自創太平道,奉黃老為尊,並在各地傳播道教教義。倘若遇到患病的百姓,張角便以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口碑建立起來後,張角又派遣弟子行走八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經過多年發展,虔誠的太平教眾遍布中原各地,並形成了一定組織和規模,信眾多達數十萬。張角利用他在信徒中的威望,將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的信眾,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形成大小教團由他統一指揮,終於給大漢帝國釀成了浩劫。故而不得不防。”

劉禪意味深長看了支謙一眼,眼珠一轉,鬼主意湧上腦袋,突然詭異一笑,對龐統道:“既然諸公都視沙門佛教為洪水猛獸,不如我們把這禍水北引,讓這個大和尚去禍害曹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