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章諸神之戰(十)
此題一出,滿堂皆驚。
天、地、君、親、師這五個字,看似簡單,其實博大精深,要把其中蘊含的精華之處論證闡述出來,純屬不易。
這五個字可謂濃縮了中華文明之精華,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帝國以後,漢武帝劉徹“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就一派坐大,牢牢占據了思想文化的主流。“天地君親師”的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
由是,作為儒家代表的儒學大師林離自然是喜形於色,躊躇滿誌,一副勝券在握的神情。
天師道教代表楊鬆兼通儒、道,見此命題也是喜不勝自,怡然自得。
進入中土不久的外蕃胡僧支謙和康茂,卻全然不懼,眉頭微蹙後神情自若。
四人表情劉禪盡收眼底,想到世界文明豐富多彩,形態各異,心中不禁釋然。
劉禪掃視四人,滿臉微笑,起身深施一禮,朗聲道:“所謂有緣千裏來相會,天道循環,今日四教齊聚,共襄盛舉,坐而論道,諸神論戰,本公子靜侯四位大師雄論佳音。希望諸位大師施展平生所學,知無不言,言而不盡,一吐胸中快壘。”
“謹遵公子鈞命!”四人回禮。
劉禪又道:“此次規則,每題滿分為十分,由我們四位裁判根據情況分別打分,以得分多少定勝負。各位可有異議?”
“無任何異議!”四位代表異口同聲道。在他們看來,到了這個境界,輸贏沒任何意義,能弘揚教法和教義,普度眾生,爭取更多的人信仰本教,壯大發揚光大本教才是根本目標。
天師道教代表楊鬆離座起身,先聲奪人道:“靈帝之時,道教之東分支太平道編撰之《太平經》首次出現‘天地君親師’之連續用語。道教之西分支天師道尊奉老子為教主,以其著作《道德經》為教經和教義。人法道,道法天,天人合一,人亦天,天亦人。道教以天為尊,我教教導世人法天、敬地、愛人,遵循自然規律的變幻,陰陽並存,相輔相成。”
“以天為尊,所謂九重天,天乃至高之神,天降霖,才有五穀豐登,才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類勞作循環。天不僅是至高無上的神,更是俯瞰主宰著大自然的一切。天在上地在下,所謂乾坤,以地配天,陰陽相和,遂有萬物之祥,遂有春種秋收、春華秋實。天地之配,天地之合,化育萬物,因此古人祭祀天地是有順服天意、感謝造化之含義,因為人定勝不了天,人隻能順應自然!”
“天地即乾坤,天為陽,地為陰,天似父,地似母。我教信眾供奉土地神,這就是人們對大地的敬仰和感念。因為土地神能夠保四方之安寧,避禍就吉,人們對土地神擺果盛肉,許香奠酒,不僅表達的是對大地母親的無限敬仰,更是有祈福求財,永保平安的寓意。”
“君即是天子,是一個國家的象征,王者父天母地,顧名思義,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載謂之天子,上法鬥極。《尚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天子受命於天,上天把天子賜給下界,由天子去行使天命,代表上天統領萬民,賜福恩澤。除了天地,君王就是至高無上的一切主宰,正所謂天子應運而生,必有神裙。《春秋緯》有言,三皇五帝,三代聖王都是感天動而生。我教因此供奉祭祀天子,亦有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