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醫治療
中醫對慢性支氣管炎是怎樣認識的
慢性支氣管炎以咳、痰、喘為主要臨床症狀,屬於中醫學“咳嗽”、“痰飲”、“咳喘”等疾病的範疇。慢性支氣管炎是由於肺氣虛弱,衛外不固,經常遭受外邪侵襲,以致咳嗽反複發作而形成的。也有因年老體衰,肺脾氣虛,以致痰飲內聚,停蓄於肺,引起長期咳喘而成為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在病機上,主要反映為肺、脾、腎三髒虛損及其相互關係失衡。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外合皮毛。外邪侵襲,經皮毛而犯肺,肺氣宣降失常,則引起咳嗽。病久不愈,肺氣愈傷,則衛外功能減弱,正氣無力禦邪,則外邪容易侵犯,以致遷延日久,纏綿不愈。
脾主運化,位居中焦。脾虛失運,濕聚生痰,上幹肺係,阻塞氣道,使肺氣宣降失調,而見咳喘、咳痰等症。
腎主納氣,腎虛不能溫煦氣化,則水泛成痰。腎氣虧虛,失攝納之權,氣不能歸於腎,則見喘促、氣短等症。
在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病過程中,往往外邪引動痰飲,導致咳喘加劇,而肺、脾、腎氣虛,痰飲停肺又是容易招致外邪侵襲的內在原因。因此,本病的臨床過程多表現為反複的外感及咳喘的發作與加劇。
什麼是慢性支氣管炎的本證
慢性支氣管炎的本證從以下五個方麵闡述:
1.肺氣虛
證候:①主症:病發時常以咳為主,咳聲清朗,多為單咳或間歇咳,白天多於夜晚,痰量不多。舌質正常或稍淡,舌苔薄白。脈弦細或緩細。②次症:易汗、惡風、易感冒。
辨析:①辨證:以時常咳喘、易汗、易感冒、舌質淡,脈緩弦或緩細為主要辨證要點。臨症時尚與表證區別或注意有無兼雜表證。②病機:肺氣虛弱則衛外不固,故顯感冒,自汗、惡風、舌淡苔白、脈弦細或緩細均為氣虛之象。
2.脾陽虛
證候:①主症:病發時常咳聲重濁,多為連聲咳,夜重日輕,咳黏液或漿黏痰。痰量常較多。舌質淡或胖,有齒痕,舌苔白或白厚膩。脈濡緩或滑。②次症:食欲不振,飯後腹脹,麵容虛腫,大便溏軟。
辨析:①辨證:以痰多、食欲不振、麵容虛腫、便溏軟、舌質淡或胖有齒印,苔白或白膩,脈濡滑或滑為辨證要點。臨證尚應注意痰濕程度。②病機:久咳傷肺,脾陽不足,脾失。健運,或痰濕內生,上漬於肺,肺失宣降,故咳痰漿黏,咳痰量多。脾失健運則食欲不振,飯後腹脹。陽虛濕阻則麵容虛腫,大便溏軟。舌淡胖有齒印,苔白則脈濡緩或滑均為脾陽虛之。
3.腎陽虛
證候:①主症:以動則氣短為特征。病發時常咳聲嘎澀,多為陣咳,夜多於日,痰量多。舌質淡胖或有淤象,舌苔白滑潤。脈多細(沉細、弦細、細數)。②次症:腰酸肢軟,咳則遺尿,夜尿頗。頭昏耳鳴,身寒肢冷,氣短語怯。
辨析:①辨證:以動則氣短、氣喘、痰量多、腰酸肢軟、形寒肢冷、舌淡胖、舌苔白滑潤、脈細為特點。②病機:腎主納氣、助肺以行其呼吸,腎虛則吸入之氣不能經肺下納於腎用氣短語怯;氣喘、呼吸不能銜接、動則氣喘。腎主骨開竅於耳,腰為腎之腑,腎虛則腰酸肢軟,頭昏耳鳴,夜尿頻多。陽虛生內寒,故身寒肢冷、舌質淡胖或有淤象,舌苔白滑潤,脈多細,均為腎陽慮之象。
4.陰陽俱虛
證候:症狀:在腎陽虛的基礎上兼有口幹咽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等陰虛症狀。舌體胖、色紫、少苔或無苔,常有瘀象。脈細數。
辨析:①辨證:在腎陽虛基礎上,兼見口幹咽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色紫、少苔、脈虛數。②病機:久病傷及陰、腎陰虧耗,津液不能上潤肺金,故口幹咽燥,內熱迫津外出,則潮熱盜汗。舌胖色紫為陽虛之象。由於陰陽互根,陰虛日久,亦必損及陽氣,進而成為陰陽兩虛之證。
5.肺腎陰虛
證候:①主症:幹咳無痰或少痰,痰黏稠似鹽粒,不易咳出。常動則氣短。舌苔光剝或少苔,舌質紅,脈細數。③次症:口幹咽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暈目眩,腰酸肢軟。
辨析:①辨證:以動則氣短,幹咳少痰,口幹咽燥,腰酸肢軟,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為要點。②病機:肺陰虛內燥,肺失滋潤,以致肅降無權。肺氣上逆,腎陰虛損,精氣不能互生。氣不歸元,故動則氣短,幹咳少痰,口幹咽燥等諸證滋生。陰虛生內熱,則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腎陰虛損則頭暈目眩,腰酸肢軟,舌質紅少苔,少津脈細數為肺腎陰虛之象。
什麼是慢性支氣管炎的標證
慢性支氣管炎辨證重在肺、脾、腎三髒,由肺而脾而腎,表示病情漸次加重。肺為氣之主,為貯痰之器,肺失治節,在肺則以咳嗽為主;脾為生痰之源,在脾則為咯痰為主;腎為氣之根,生痰之本,在腎以氣喘為主。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喘促。本病標在肺,製在脾,本在腎。
1.熱痰
證候:①主症:咳嗽咳痰,痰性狀為黏膿或黏濁痰,常不易咳出。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②次症:發熱,膿涕,咽痛,口渴,尿黃,便幹。
辨析:①辨證:本證多見於急性發作期,以痰膿或黏調,舌質紅、首黃,脈弦滑數為辨證要點。如痰少而黏稠不易咯出為側重考慮燥痰,並應隨時注意熱喘、肝風內動之候出現。②病機:痰熱蘊肺,防失宣降,故咳嗽、痰膿或黏稠不易咳出;痰熱化火,故發熱、咽痛、口渴、尿黃、便幹為熱甚傷律、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均屬痰熱之象。
2.寒痰
證候:①主症:咳嗽咯痰,痰性狀為白色泡沫或黏稀痰,常較易咳出。舌苔薄白或膩,脈弦緊。②次症:惡寒發熱,流清涕,口不渴,尿清長。
辨析:①辨證:本證多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期感受風寒或寒濕之邪所發。以痰白色泡沫或黏稀痰,舌首白、脈弦緊為辨證要點。咳痰,如痰多易出為側重應考慮濕痰,並應隨時注意血淤傷絡,寒痰化熱成寒喘之征候出現。寒痰多因於陽虛,還應注意病人有無陽虛證候。②病機:寒痰阻肺,肺氣閉鬱不宣,故咳嗽、咳痰、稀痰易咳出,苔白膩。寒邪束表,故惡寒、發熱、流清涕,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緊,均為寒痰之象。
3.熱喘
證候:①主症:咳喘胸悶,喉中痰鳴,咳膿痰、黏痰或黏濁痰。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②次症:或兼頭痛,身熱汗出,口渴,便幹或秘,尿黃。
辨析:①辨證:本證多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期,以咳喘、喉中痰鳴,舌質紅苔黃,脈弦得數為辨證要點。臨症時尚需進一步辨證細分以下3種:咳吐痰黃為主喘不甚者;咳,喘促甚痰少者;咳、喘促伴咽幹口燥、咳吐白沫痰者,應隨時注意痰熱上蒙或痰熱傷陰、肝風內動之證出現。②病機:痰熱,肺氣不降則咳喘、咳膿痰;胸悶則痰氣交阻,喉中痰鳴、熱邪壅盛則身熱汗出;熱邪傷津則口渴、便幹、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均為熱喘之象。
4.寒喘
證候:①主症:咳喘胸悶,喉中痰鳴,咳白色泡沫或黏稀痰。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緊。②次症:或兼頭痛,寒熱無汗,口不渴。
辨析:①辨證:本證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期感受寒邪誘發,以咳喘、喉中痰鳴,咳痰白色,舌苔白,脈弦緊為辨證要點,其中還需分為喉間哮鳴音重,但痰不甚多而痰出不爽的寒邪為主者和痰多清稀、咳吐甚爽的飲邪為主者。並隨時注意血淤傷絡或水氣淩心之證出現。②病機:外寒引動內飲,肺失宣降,則咳喘、胸悶、咳淡白色而稀。飲邪阻塞氣道則喉中痰鳴。飲為陰邪故口不渴、舌苔白或白膩、脈弦緊為寒邪之象。
中醫對慢性支氣管炎如何劃分
慢性支氣管炎根據臨床發作情況分為三期:急性發作期、慢性遷延期、臨床緩解期。
1.急性發作期:指原有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狀明顯加重,短期內突然出現膿性或黏液性痰,痰量明顯增加,可以伴有發熱及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發作期依其臨床表現,分為寒證、熱證兩類。
(1)寒證:咳嗽喘急,痰多,痰稀白或呈白色泡沫狀,容易咳出,兼有惡寒、背冷等症。
(2)熱證:咳嗽,痰白黏或黃稠,不易咳出,有發熱、胸悶等症。
2.慢性遷延期:指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狀連續發作,或急性期症狀持續1個月仍未恢複到發作前水平。這一階段的症狀表現最為複雜,可表現為以下幾方麵:
(1)肺氣虛:咳嗽、勞累後氣短、畏風、容易感冒等。
(2)脾肺兩虛:咳嗽、痰多、色白質稀、乏力少氣、容易感冒、胃口差、大便不實等。
(3)脾虛濕盛:咳聲重濁、咳吐黏痰、痰量較多、胸悶脘痞等。
(4)脾腎陽虛:氣短語怯,身倦乏力;呼多吸少,動則益甚;咳聲陣陣,夜重日輕,夜尿頻多等。
3.臨床緩解期:臨床緩解期指患者經過治療或自然緩解,臨床症狀不明顯,或僅有輕微的症狀,時間持續2個月以上。在這一階段,病情相對穩定,其中以脾、腎功能的低下為主。
慢性支氣管炎如何進行辨證施治
慢性支氣管炎依其臨床表現多分為實證,虛證兩大類。慢性支氣管炎為久病,久病必虛,故本病的本質多屬虛寒。反映在肺、脾、腎三髒之虛,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緩解期。如果上呼吸道反複感染,病情加劇,則出現實、熱、痰、濕的證候,形成邪實正虛的複雜局麵。主要見於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和慢性遷延期。
1.實證(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和慢性遷延期)
(1)外寒內飲
證候:咳嗽氣急,甚則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黏痰,無汗惡寒,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水腫,舌苔白滑,脈弦緊。
證候分析:外有表寒裏有水飲,外寒引動水飲,上逆射肺,肺氣不宣,故咳嗽氣喘,痰多泡沫;表寒外束,鬱閉肺衛,故無汗惡寒,身體疼痛而重;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水飲溢於肌表,故見肢體水腫。舌苔白滑,脈弦緊乃為寒飲內盛之征。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飲。
方藥:小青龍湯加減。方中麻黃、桂枝,宣肺平喘;幹薑、細辛、半夏溫中蠲飲,散寒降逆;配五味子,以防肺氣之耗散,佐以白芍協同桂枝調和營衛;並用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外散風寒,內除水飲,表裏雙解之功。如胸悶苔膩加白芥子、陳皮;痰鬱化熱減桂枝、幹薑用量,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身熱不解亦可加魚腥草、蒲公英、連翹等以清熱解毒。
(2)痰濕內聚
證候:咳嗽聲濁,痰白而黏,胸脘滿悶,納差腹脹,大便溏薄,舌胖淡,邊有齒痕,苔白膩或白滑,脈儒滑。
證候分析:痰生於脾,上漬於肺,痰濕聚於中焦,寒從中生故咳嗽痰白而黏;痰濕內停,中焦氣機受阻,故胸脘滿悶、納差腹脹。苔白膩,脈儒滑均為痰濕偏盛之象。
治法:溫陽健脾,化痰平喘。
方藥:苓桂術甘湯合二陳湯加味。方中茯苓健脾滲濕、祛痰化飲。以桂枝溫陽化飲,與茯苓相伍,實有溫化滲利之妙用。白術健脾燥濕,炙甘草以益氣和中,半夏、陳皮以理氣燥濕化痰。加杏仁宣肺止咳。
(3)燥熱傷肺
證候:咳聲短促,甚則氣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幹燥,甚則胸痛,或有形寒身熱等表證。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
證候分析:燥熱傷肺,津液被爍,故幹咳無痰,或痰少不易咳出;燥熱傷津,故鼻燥咽幹;咳甚傷絡,氣機不暢,故胸痛;燥邪傷肺,肌表被束,故有形寒身熱等表證。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均為燥熱之象。
治法:辛涼清肺,潤燥化痰。
方藥:清燥救肺湯加減。方中桑葉、杏仁,宣肺止咳;南沙參、麥冬、知母,既能清熱潤燥,又能滋液養陰,與前藥相合,有潤肺止咳之功;桔梗、甘草,利咽生津;枇杷葉配杏仁,潤肺降逆。
2.虛證(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緩解期)
(1)脾肺兩虛
證候:咳嗽氣短,聲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納差,胸脘痞悶,大便溏薄,每遇風寒則咳嗽氣喘發作或加重,苔白薄,脈懦緩。
證候分析:肺為氣之主,肺虛則氣失所主,故氣短而喘;脾虛不運,故胸脘痞悶,納差便溏;肺氣本虛、衛外不固,感受風寒,肺氣更傷,痰濕轉盛,故咳痰氣喘發作或加重。苔白薄,脈懦緩亦為肺脾兩虛之征。
治法:補肺健脾,益氣固表。
方藥:六君子湯、玉屏風散加減。方中黨參、黃芪、白術、山藥,甘草,健脾補肺;防風配黃芪,祛邪而不傷正,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留邪;再配陳皮、半夏、茯苓、蘇子,化痰降氣平喘。諸藥共奏補肺健脾,益氣固表,化痰平喘之功效。
(2)肺腎兩虛
證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脈細無力。偏腎陰虛者,則午後顴紅,五心煩熱,咽幹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咳嗽久作,肺病及腎,下元不固,氣失攝納,故呼多吸少;動則耗氣,故喘息更甚;腎陽虛不能蒸化水飲,聚而生痰,故痰稀色白;陽虛不能溫養於外,故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脈沉細無力,亦屬陽衰飲聚之征。若真陰不足,陰不斂陽,氣失攝納,故見一派陰虛之象。
治法:補益下元,納氣平喘。
方藥:生脈散加味。方中黨參、麥冬、五味子,補肺養陰。偏陰虛者,與六味地黃丸合用。以山萸肉、訶子肉、山藥,滋陰斂液;功勞葉、銀柴胡、炙鱉甲、烏梅,滋陰退熱。偏陽虛者,與腎氣丸同用,以附子、肉桂、核桃肉、紫石英、補骨脂、沉香、補益下元,溫腎納氣;熟地、茯苓、山萸肉、澤瀉,補養腎陰。共成溫補肺腎之劑。
中醫怎樣治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在發病初期以“寒飲”為多見,不宜應用促進分泌、稀釋痰液的藥物,也不適合用川貝、竹瀝類潤肺止咳藥物,以免痰涎壅塞,導致咳嗽、氣急加劇。此時,應采用“製源暢流”的方法,“製源”就是減少痰涎的來源,“暢流”就是加強祛痰作用,再結合“因勢利導”,促使痰涎咳吐爽利,這樣氣急、胸悶等症狀就會隨之緩解。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寒飲者,常采用苓桂術甘湯、蘇子降氣湯加減,若挾有外感,可加用荊芥、防風、蘇葉。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一般都表現為行動喘急、痰涎壅盛的正虛邪實證候,必須掌握“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一要“追本求源,審因論治”,有風寒痹阻肺絡的寒飲證者,用溫化痰飲法;痰熱鬱肺者,用清肺滌痰法;濕痰內盛者,用燥濕祛痰法等。二應“發時治標,平時治本”,在發作期以宣肺透邪、蠲飲化痰法治標;平時緩解期,要培補正氣,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能否長期服中藥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患者,如果買藥、煎藥方便,並且自己有意用中藥治療,長期服用中藥隻會利多於弊。
中醫認為,上述疾病的發生與髒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係,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中藥治療有其獨特的優勢。它可以針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在疾病緩解期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調理髒腑功能,促進虛損的髒器逐漸複元,提高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減少複發。
如何煎服中藥
首先,要正確選擇煎藥的器皿。藥物一般宜用沙鍋煎煮,而不宜使用金屬器皿,但可以使用搪瓷燒鍋。這是因為有的藥物要求久煎,以便藥物有效成分能充分煎出。而當藥物長時間煎熬時,鐵或其他金屬(如鋁鍋中的鋁等)易與藥物中複雜的成分發生反應,改變藥液的性質和成分,影響療效。相比之下,沙鍋則無上述缺點。如使用瓷罐或搪瓷燒鍋,必須洗淨舊垢或油膩,最好不與煮食物的餐具合用,以免發生其他化學反應,降低藥效。
其次,掌握煎藥方法。中藥大都為條、塊、絲狀,有時切製得較大,所以在煎煮前應充分浸透。一般先加藥物,後加冷水浸泡1小時左右,使藥物中心也能浸透,以便有效成分的煎出。加水量應根據藥物的多少和治療的需要來確定,一般以煎好後剩一小碗(約200ml)為宜。對藥物較多或補益力較強的藥物,可根據服用者的情況,適當增加水量和煎煮次數,以免藥物浪費。
煎補藥應使用小火,使藥物慢慢受熱,有效成分才易於煎出。藥液煮沸後,一般應再煮30分鍾左右,停火後燜5~10分鍾,再傾出藥汁。如果使用猛火高熱煮沸,藥物往往易於形成僵塊,而且煎出的成分也可能發生分解而失效。
煎藥量以1劑藥為宜,而不應2劑或3劑合煎後分服,否則藥物的有效成分會殘留較多,影響效果。補藥一般應煎煮3次,補益成分才能較充分地煎出。
最後,要掌握正確的服藥方法。服藥的時間應該有規律,一是有利於藥物的吸收,使有效成分充分起作用;二是要保持藥物在體內的適當濃度,使藥物能持續發揮作用。
中藥的習慣服法是每日2次,即每劑藥煎2次,煎成後調和,分早、晚各1次服用。
常用的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中成藥有哪些
1.氣管炎丸
【主要成分】麻黃、款冬花、杏仁、貝母等。
【功能主治】散風祛痰,止咳定喘。用於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30粒,每日2次。
2.六君子丸
【主要成分】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半夏、陳皮等。
【功能主治】健脾,燥濕,化痰。用於治療脾虛痰濕型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3~6g,每日2~3次;小兒酌減。
3.腎氣丸
【主要成分】製附片、肉桂、生地黃、山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等。
【功能主治】溫陽補腎,益氣。用於治療腎陽虛型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3~6g,每日2~3次。
【注意事項】急性發作期暫停服用本藥。
4.固本咳喘片
【主要成分】黨參、茯苓、白術、麥門冬、甘草等。
【功能主治】益氣固本,健脾補腎。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病。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4~5片,每日3次,3個月為一療程。長年服用療效更佳。
【注意事項】本藥在急性發作期暫停服用;遷延期服用本藥要同時兼用清肺利痰的方藥。病程長及陽虛患者應適當增加服藥次數。
5.肺氣腫片
【主要成分】野馬追、紅花、桃仁、淫羊藿、補骨脂、黃芪、丹參、牡荊油等。
【功能主治】補肺益腎,活血化瘀,止咳化痰。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6g,每日3次。
6.補腎防喘片
【功能主治】溫陽補腎。用於預防和治療支氣管哮喘的季節性發作及慢性支氣管哮喘。
【用法用量】口服,每年自哮喘習慣性發作前l~3個月開始服用,每次4~6片,每日3次。3個月為一療程,每年服1個療程。如連用3個療程(即3年),可完全控製哮喘的發作。
【注意事項】少數患者服用此藥後可能出現“生火”現象,這時可減服半量,並加服適量六味地黃丸。
7.百合固金口服液
【主要成分】百合、熟地黃、麥門冬、川貝等。
【功能主治】養陰潤肺,化痰止咳。適合肺腎陰虛、盜汗、咽部充血、幹咳少痰的人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20ml。每療程2周,可以連用2個療程。
8.百令膠囊
【主要成分】發酵蟲草菌粉。
【功能主治】補肺腎,益精氣。用於肺腎兩虛引起的咳嗽、氣喘、咯血等症,或作為慢性支氣管炎的輔助治療。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5~10粒。
9.金水寶膠囊
【主要成分】冬蟲夏草提取物等。
【功能主治】補腎保肺,秘精益氣。用於慢性支氣管炎之久咳、盜汗、痰少、痰白而黏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3粒,飯後服用。
10.桂龍咳喘寧膠囊
【主要成分】桂枝、龍骨、半夏、黃連等。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降逆平喘。用於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咳喘病症。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5粒,小兒1歲1粒,3~7歲3粒,8歲以上按成人劑量服用。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1個月為一療程,可連服1~2個療程,以減少或防止複發。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生冷食物。
11.固本咳喘片
【主要成分】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等。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培土生金。適於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支氣管擴張等病症緩解期服用。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4片。
12.金匱腎氣丸
【主要成分】桂枝、附子、地黃、山藥、山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
【功能主治】溫補腎陽。適宜於腎陽虛之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痰飲咳喘病症緩解期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8丸。
13.麥味地黃口服液
【主要成分】麥門冬、五味子、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等。
【功能主治】滋養肺腎。用於肺腎陰虛、潮熱盜汗、咳嗽、咯血等病症。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1支。
14.四佛合劑
【功能主治】用於慢性支氣管炎遷延期的治療。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20ml,每日3次,1個月為1療程。
15.百合固金丸
【功能主治】適用慢性支氣管炎,肺腎兩虛者。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丸,每日2次。
16.消咳喘
【功能主治】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20ml,每日3次。
17.息喘平膠丸
【功能主治】適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6~8粒,每日3次。
18.安喘舒片
【功能主治】適用慢性支氣管炎急性期控製後,病人體虛者。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4~5片。每日3次,3個月為1療程。
19.十味貝砂散
【功能主治】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5g,每日3次。
20.複方蛤蚧散
【功能主治】主要用於喘息型老年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8g,每日2次,分別在秋末、春初服用。
常用的止咳化痰的中成藥有哪些
1.通宣理肺丸
【主要成分】蘇葉、麻黃、杏仁、前胡、桔梗、黃芩、陳皮、半夏。
【功能主治】解表、宣肺、止咳。用於外感風寒咳嗽及風寒型急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l~2丸(4片),每日3次;小兒用量酌減。
2.複方甘草片
【主要成分】甘草等。
【功能主治】祛痰鎮咳。用於急、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2~3片,每日3次。
3.蛇膽川貝液(膠囊)
【主要成分】蛇膽、川貝。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祛痰。用於風熱咳嗽、痰多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1支(或2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