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其他療法(3 / 3)

艾灸療法有直接灸、間接灸之分,適宜於慢性支氣管炎治療的為直接無瘢痕灸。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穴位有3組:①肺俞、膻中、足三裏;②膏肓俞、中府、曲池;③雲門、孔最、豐隆。3組輪流施灸。

操作時,將艾絨做成麥粒大小,放到塗有凡士林的穴位皮膚上點燃,待燃到約剩l/4、患者感到溫熱舒適而稍有灼痛感時,去掉未燃盡的艾炷,另換一個再灸。每灸1次,稱為1壯,每次每穴灸3~5壯,10~15次為一療程。間隔3~7天,可行第二療程。

如何用毫針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毫針是傳統針刺醫術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常用的一種針具,由不鏽鋼或金、銀、銅等合金製成。它是通過針刺腧穴,給予腧穴一定量的刺激,經過腧穴經絡的作用,來達到醫療目的。現介紹如下:

1.急性支氣管炎或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

(1)風寒型

【症狀】喉癢,咳嗽有力,痰液稀白,咳吐不暢,伴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體酸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緊。

【針刺穴位】列缺、合穀、肺俞、外關,酌情選配風池、上星、昆侖、溫溜。

【操作方法】毫針淺刺,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2)風熱型

【症狀】咳嗽氣粗,痰黃質黏、咳吐不爽,咽痛口幹,身熱惡風,頭痛,汗出不暢,舌苔薄白,脈浮數。

【針刺穴位】尺澤、肺俞、曲池、大椎,酌情選配以少商點刺放血;或配選合穀、陷穀、複溜。

【操作方法】毫針疾刺,用瀉法,留針時間宜短,並可放血。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燥熱型

【症狀】幹咳無痰,或痰少膠黏難以咳出,鼻燥咽幹,舌質紅,少津,脈細數。

【針刺穴位】風門、肺俞、太淵、複溜,酌情選配尺澤、曲池。

【操作方法】進針得氣後,用瀉法,留針宜短;複溜穴用補法。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2.慢性支氣管炎緩解期

(1)痰濕型

【症狀】咳嗽晨起較重,咳聲重濁,痰多黏稠,色稀白或灰暗,胸脘痞悶,食少倦怠,舌苔白膩,脈濡或滑。

【針刺穴位】肺俞、脾俞、太淵、太白、豐隆、合穀,酌情選配定喘、內關、足三裏。

【操作方法】進針得氣後,用平補平瀉法和提插瀉法,或背部俞穴加灸。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2)肝火型

【症狀】氣逆咳嗽陣作,咳引胸肋作痛,痰少質黏,麵赤咽幹,口苦,舌尖偏紅,舌苔薄白,少津,脈弦數。

【針刺穴位】肺俞、肝俞、經渠、太衝,酌情選配列缺、陽陵泉。

【操作方法】肝俞、太衝,毫針刺,用瀉法;肺俞、經渠,用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腎虛型

【症狀】咳嗽,痰多色白清稀,尿頻或不禁,氣喘動則更甚,腰酸腿軟,舌苔白、滑潤,脈沉細無力。

【針刺穴位】腎俞、太溪、太淵、關元、定喘,酌情選配天突、三陰交。

【操作方法】進針得氣後用補法,定喘、腎俞、關元均可灸。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怎樣運用拔罐法治療支氣管炎

拔罐法是以杯罐作為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而產生負壓吸附於皮膚,造成瘀血,以達到防治疾病及康複目的的一種民間常用方法。用這種方法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的咳嗽、氣喘,能達到止咳降氣的療效。

1.工具:早時以牛角製罐,作為外科吸血、排膿之用。隨著生產的發展,罐的質料也在不斷改進,逐漸出現了竹罐、陶罐、銅罐、鐵罐、玻璃罐、抽氣罐等,目前以玻璃罐最為常用。一般用長圓筒狀玻璃罐,口徑約3~4cm,邊緣光滑,可以緊貼皮膚不致漏氣。因其透明,可以看到罐內皮膚的瘀血程度,便於掌握時間的長短。

2.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投火法:將小紙條點燃後投入罐內,不等紙條燒完,迅速將罐罩在應拔的部位上,這樣紙條未燃的一端向下,可避免燙傷皮膚。

(2)閃火法:用鑷子夾住燃燒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內壁中段繞一圈後迅速退出,然後將罐罩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法是臨床最常用的方法,比較安全,但要注意棉球不要蘸酒精太多,以防發生燙傷。

(3)貼棉法:用一小塊棉花略蘸酒精,貼在罐內壁上,以火柴點燃,罩於要拔的部位,即可吸住。但要注意蘸酒精不宜太多,以免沿罐壁流下,燙傷皮膚。

3.選擇部位:拔罐部位要注意選擇肌肉豐滿、富有彈性及毛發少的部位。治療時選擇相應的穴位(取穴與針灸相同)拔罐。

4.治療方法:撥罐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可根據臨床需要加以選用。

(1)坐罐(留罐):即拔罐後留置一定時間,一般為5~15分鍾。罐大、吸拔力強的留置時間應短,吸力小的時間可稍長。用玻璃罐可以觀察皮膚顏色,一般以變為紫紅色為度。

(2)閃罐:罐子拔上後立即起下再拔,反複吸拔多次,至皮膚變潮紅時為止。

(3)走罐(推罐):先在罐徑較大且平滑的玻璃罐口上塗一些潤滑油,待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將罐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可上下或左右來回推移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4)煮藥罐:將配製成的藥物裝入布袋中,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藥汁煮15分鍾。然後按水罐法操作,拔在所需部位。

(5)貯藥罐:可用特製的抽氣罐,罐內盛貯一定藥液,然後抽去空氣,產生負壓,使其吸在要拔罐的部位皮膚上,可使藥物起到治療作用。

治療咳嗽、氣喘,一般多用坐罐,可每天或隔天拔1次,10天或20天為一療程。也可用貯藥罐的治療方法。

5.注意事項

(1)取罐時用手指輕壓罐子邊緣皮膚,使空氣進入,即可取下,不能硬拉或旋轉。

(2)皮膚有破潰、水腫處及有大血管部位不宜拔罐。

(3)高熱、抽搐及有自發出血傾向的患者不能使用拔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