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龍潭三傑——小記魏國的三大奠基人王朗、華歆、鍾繇 第一節 王朗,真和諸葛亮相遇還不知道誰罵死誰?
先來說說王朗,這個人比較冤枉,開篇就說了,在小說中他是被諸葛亮罵死的。人們常說氣死人不償命,王朗難道就是這樣一個氣量狹小、幾句話就能被氣死的人嗎?
當然不是!
王朗,字景興,本名叫王嚴,後改名叫王朗,東海郯人(今山東郯城北)。王朗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即深通經學。
眾所周知,中國有四書五經,五經分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古代要稱得上精通經學,還有一個樂經也是一定要精通的,也就是樂理方麵的知識。
評書裏說諸葛亮通陰陽、懂八卦、曉奇門、會遁甲,可從來沒有一本書上說他通經學。
這是為什麼呢?
曾經有人跟我說:五經有啥難的,我曾經用兩天就讀了一遍。我覺得挺好笑:那你給我說說其中的一段的意思吧。他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
其實,所謂的經學,除了原版的經文外,還包括經文的注疏。原文加上這些注疏才構成了偉大的經學,而這些注疏經過曆代大儒的增加補注,博大精深,非常複雜。
您說把其中一經的所有注釋通讀一遍,需要多長時間?咋說也得一年吧?
一年?那隻是個起步價!三年起,還不打折!這還隻是學習一經的時間,如果你隻精通一經就出門,遇到那些經學大儒,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本人沒有家學淵源,但也願意附庸風雅,讀了《詩經》和《春秋》的原文加上《毛詩》、《春秋三傳》(《左傳》、《榖梁傳》、《公羊傳》)這些補充和注釋的書,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六經中的《易經》是最難學的,它包含了古人深厚的智慧,其中深奧的易理更是讓許多學者望而卻步。本人看過許多關於《易經》的書,但是到現在也就隻記住了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他東西一概不懂,後來才想到可能自己真的不是這塊料。
而王朗卻能精通六經,而且沒進過太學,純屬自學成才,可見此人的才學絕對是人間少有。
正是由於在經學上的獨特造詣,王朗被拜為郎中,任菑丘(今安徽宿縣東北)長。王朗拜太尉楊賜為老師,當楊賜死後,王朗竟然辭官,像自己死了父親一樣為楊賜服喪。這樣重情重義、不看重官位的人,我們能說他是小人嗎?
後來,王朗被舉為孝廉,可是這一次他說什麼也不願意再出來做官。直到徐州刺史陶謙察舉王朗為茂才,王朗這才再次出山。當時漢獻帝在長安,關東兵起,王朗為陶謙的治中,王朗與別駕趙昱等一起勸說陶謙:“《春秋》所示的道理,求諸侯莫如勤王。現今天子流落在西京長安,應該派人去奉承王命才是啊!”
陶謙認為王朗說得十分有理,便派趙昱奉帶著奏章去長安會見漢獻帝。對於流亡政府而言,諸侯的忠誠就像是久旱後的甘霖一樣可貴。漢獻帝嘉許了陶謙的忠誠,這也為日後《三國演義》中陶謙這個正麵形象打下了伏筆,可是殊不知,陶謙尊重漢帝,卻是被稱為一直冠以奸臣之名的王朗出的主意。
陶謙因此被拜為安東將軍,趙昱為廣陵(今江蘇揚州)太守,王朗為會稽太守。陶謙在王朗的主意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而此時孫策正在南方折騰,渡江掠地,逼近了王朗鎮守的地盤。王朗的功曹虞翻認為不能據守孫策,應該早早避開,不宜抵抗。如果大家不熟悉這個虞翻,請參看《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他日後成了東吳陣營中的謀士,到了那裏也是死性不改,仍舊是個不折不扣的投降派。
而據《獻帝春秋》記載,王朗沒有被虞翻的理論所嚇倒,他認為自己身為漢臣,就應該為漢家保護城邑,所以毅然發兵與孫策大戰,結果寡不敵眾,兵敗撤退,後來渡海來到了東冶(今福建福州)。孫策不依不饒,又來追擊王朗,王朗再次大敗,被俘。
寧可被人打死,不能被人嚇死。王朗被帶到孫策麵前時,行為舉止如常,並無驚懼之意,頗有名士風采。孫策雖然暴虐,但也不是個見人就殺的狂人,他見王朗如此儒雅,心生好感,隻是指責他為什麼要抵抗,而並不加害於他。
孫策放過王朗後,王朗收拾舊部,帶著老母踏上了顛沛流離的旅程,因為自己鎮守的地方已經被孫策所占,現時自己已經是無家可歸之人了。可是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王朗還可以體恤照顧自己的親朋舊友,把自己的東西分給他們,所以當時的人一提到王朗,沒有人不豎大拇指的,紛紛讚揚他的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