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愛才是世間少有,上表皇帝要王朗來做官。
三國時代什麼最重要?人才!
王朗雖然落魄輾轉,卻不願意再為其他諸侯服務,他費勁心血,穿過層層封鎖,自曲阿輾轉江海,一年多的時間才來到了許都。因為許都不隻有皇帝,還有曹操。在王朗的眼裏,曹操是個有著巨大魅力的雄主。
到了許都後,王朗立即被授予諫議大夫的職務,並參司空軍事。不過很奇怪的是,在曹操的時代,王朗沒有任何作為,關於他這一段時間的謀略,史料中並無記載。
經過了一段真空期之後,王朗再次出現時,魏國已經在曹丕的手中建立起來了。而王朗搖身一變已經成為曹丕手下的禦史大夫,三公之一。
從一個號召陶謙尊皇室的忠臣,一下子變成了一個擁立曹魏的叛臣,在這段期間王朗做過什麼,想過什麼,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
我們可以猜到的是王朗的內心必然經過了巨大的震蕩,他沒有為曹操謀劃一策,卻最終歸附到了曹室的手下,開始為曹丕服務,這其中的緣故恐怕也是十分曲折的。
曹丕即位後,王朗一下子活躍了起來,他為曹氏未來二十年的發展藍圖做出了自己的規劃。
他對曹丕說道:“仗打了三十多年了,四海動蕩,中原大地生靈塗炭。賴先王(曹操)除寇賊,扶育孤弱,才使得這華夏大地有了新的秩序,讓四海知道了我們魏國的強大。但是現在遠方的敵人還沒有平息,仗還得接著打。我們這時可不能對老百姓太狠了,動不動就給他們嚴刑。管理刑獄的人,一定要明察秋毫,才能沒有冤死的囚犯,隻有這樣彪壯之人才能盡力耕作,百姓才能沒有饑餓。我們的糧倉滿了,窮人才不會被餓死;有了人,有了殷實的基礎,才會有嫁娶,男女才會很好的結合,不會互相怨恨;懷上了孩子的母親也不會為了生了孩子無法養活而擔憂。新生兒有了依靠,家庭也不用為了養育孩子而負擔過重,這樣孩子長大後服兵役,我們國家軍力強大了,幾十年都不會有戰亂,則老者才不會有傷子之痛。對於百姓,醫藥以療其疾,寬徭役以樂其業,威罰以抑製黑惡勢力,恩仁以救濟弱者,賑貸以救援困乏之地。十年之後,人口必然充滿大街小巷。二十年之後,兵源必然站滿田野。”
這段話,對於現代都是有著非常重要意義的。什麼叫和諧社會,王朗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告訴了我們如何營造和諧社會。
人們都有飯吃,年輕人有房子娶得起媳婦,生得起孩子,上得起學,有病了能治,黑惡勢力有人鎮壓,老人老了有所養,哪受災了可以賑濟……什麼是和諧社會?這就是和諧社會!隻有這樣的社會,真遇到了戰爭,才會有大量的年輕人站出來,為國家而戰,因為他們的身後就是他們美好的家園,是他們的父母、老婆和孩子。
你能說說出這番話的王朗是一個奸臣?你能說具有這樣胸襟的王朗會因為諸葛亮說兩句話就被氣死?
曹丕稱帝後不久,王朗改任司空,被封為樂平鄉侯。
曹丕非常喜歡出遊打獵,有時到了深夜才會回來。王朗怕曹丕玩物喪誌,便上疏道:“帝王住的地方,外麵應該有嚴密的守衛,裏邊有多重的禁門。要出行必須提前設置兵馬保護,有相當的警戒數量,登車前四周都應該是張開弓箭保護著您,行時應該清道,歇息的時候應該先檢查屋子裏的情況,這都是因為您是至尊啊,請一定要小心。現在您去外邊捕獵、打虎,白天出去,深夜才回來,警戒不嚴,這可不是有失至尊的體麵,也不合古法。”
麵對王朗的質問,曹丕理虧,但是還是狡辯道:“現在吳、蜀二寇未平,我們的軍隊在遠征,我這是絲毫也不敢怠慢武備,所以才常常去打獵,這其實就是軍事演習啊!不過愛卿說的戒備的事情,我已經安排下去了,詔令有司施行,愛卿放心吧!”
曹丕幾句話把王朗搪塞了過去,不過日後礙於王朗的監督,打獵少多了。
孫權向曹丕稱臣的時候,曾經答應要與劉備交兵,曹丕向大臣們征求意見,問要不要興兵與吳國共同討伐蜀國。王朗說道:“天子之軍,應不動如山。您可以下旨讓孫權親自與蜀賊相持,看他們兩國勢均力敵,肯定不可能很快打敗對方。到那時我們便可趁勢選持重之將,打擊寇賊的要衝之地,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這才能少了後顧之憂。現在孫權都沒動,我們幹什麼要動呢?幫助吳軍必須要讓吳軍先去征討,再說現在雨季,並不是興師動眾討伐蜀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