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認為有道理,而孫權果然是沒有出兵討伐蜀國。曹丕這才知道孫權並無誠意。
孫權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向曹魏上表說,要把自己的兒子孫登派到魏國當人質,曹丕一開始還挺高興,可是這個人質是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
曹丕見孫登左右是不來,火了!此時他正好到許昌監督屯田工作(此時曹魏已遷都洛陽),就準備舉兵東征,討伐那個不講信用的吳國。
這事被王朗迅速阻止了,他上疏曹丕說道:“人質這玩意,誰會拿他當回事呢?當年七王之亂,吳王劉濞在漢景帝那裏也有人質,可是管用嗎,打起仗來他們才不管撕不撕票呢。所以人質這事千萬別當真,就算孫登來了又怎麼樣?我們此時討伐吳國有什麼意義嗎?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挑選可以討伐吳國的將領,到吳國邊境安守待命,這樣一來,既不影響我們的內部生產,也可以讓吳國心虛不敢輕易打我們的主意。”
曹丕聽從王朗的建議,帶著軍隊到邊境上溜了一圈,讓孫權心跳著實加速了一把,然後到了長江邊上就打道回府了。
魏明帝曹睿即位後,王朗進封蘭陵侯。一次,王朗奉命到文昭皇後的陵墓,見那裏的百姓日子過得很苦,心裏很不是滋味,這離他的民生戰略構想相差實在是太遠了。
而此時,曹睿又要大修宮殿,王朗是個有理想的人,他投靠曹氏是想讓百姓有更好的日子過,實在是不能忍耐統治者這麼耗費民力去滿足私欲。
王朗跳著腳出來上疏道:“陛下即位以來,恩詔屢布,百姓萬民莫不欣然。但是,臣奉旨北行以來,往反道路,聞徭役繁重。當年大禹為了拯救天下之大患,把自己的宮殿弄得十分簡陋,節儉其衣食用度。勾踐臥薪嚐膽,節儉治家,所以才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國,定霸華夏。漢文帝、漢景帝想要複興祖業,都穿簡樸的衣服,減宮廷的用度,對外更是免徭賦而務農桑,所以才能形成太平盛世,外邊的治安案件也會減少。漢武帝之所以能奮其軍勢,拓其外境,都是因為文景兩位皇帝給他們留下的財富啊。霍去病又怎麼樣?大將之才,猶以匈奴未滅,不治第宅。所以但凡有遠誌的人,必然會事外簡內。所以我們更該體恤民力,讓百姓從事生產,繁衍人口,今敵寇未平,修建宮殿應該放在次要位置。”
司馬懿也曾勸諫曹睿不要花費大力氣修建宮殿,可是司馬懿隻是給曹睿提醒,卻沒有像王朗這樣上綱上線。
說這樣的話是要有勇氣的,更要講究藝術,要先捧再勸,還要引用好多典故,這些話難道是一般人能說出來的?王朗要是真和諸葛亮碰上,我還真怕氣死的是諸葛亮。
王朗不光敢管修宮殿的事,還敢管皇帝生孩子的事,縱觀整個中國曆史,能跟皇帝要說如何生孩子這話的僅此一例。
是時,魏明帝曹睿的皇子屢屢夭折,而曹睿卻又很少臨幸後宮。王朗此時上疏道:“昔周文王十五歲就有了周武王,周武王很老了才有了周成王,成王隻有晉王一個兄弟,所以周朝開國時才會這麼艱辛。生孩子這事不宜太晚,而能生出很多孩子來其實也是個技術活。比如說不宜捂著,如果被窩太暖和了,就影響性能力。要專心關注一兩個後妃,不要臨幸的女子過多,那樣倒不好,傷身體不說,成功率也低。還有就是您是皇帝的九五至尊,一定要注意身體,切不可為了這種事折了您的壽命。”
聽完了這話,我多少感覺有點像電台裏的那種男性生殖谘詢節目,與這個大知識分子的身份太不搭調了,可是這就是王朗。
他想說的話,他就說!他認為應該說的話,他就說!他認為有利於社稷的話,他就說!
可管天管地,你還管我生孩子放屁!
可曹睿就是認為王朗管的對,並展現出了對王朗的寬容:“朕繼嗣未立,這事愛卿還給朕想著,我會采納您的建議的。”
王朗死於太和二年(229年),諡號成侯,兒子王肅承襲了他的爵位。王朗在曹睿登基後第二年死去了,而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曹睿身體很早就垮了,早亡,而他的兒子曹芳即位時也非常幼小,這就為日後曹爽專權和司馬氏篡權提供了機會。
王朗一生對《易經》、《春秋》、《孝經》的研究性文章全部流傳後世,他的奏議也被後人整理成文獻。而他的兒子王肅也是一位研究《太玄經》的高手,後官至廣平太守。
王朗是一位學識遠遠在諸葛亮之上的學者,且忠厚敢直言,是一個應該令後世敬仰的知識分子。可以說,王朗是繼周瑜後,又一個因為要烘托諸葛亮的高大形象而犧牲了的優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