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終極智者,司馬懿的來去匆匆 第六節 平定遼東(1 / 3)

第九章 終極智者,司馬懿的來去匆匆 第六節 平定遼東

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

曹睿此時想諸葛亮死了,你司馬懿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幹脆替我再解決個實際問題吧。

這個問題就是遼東問題,前邊講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政權虛與委蛇,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景初元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

由於之前與蜀國和吳國的戰爭不斷,而遼東沒有對中原形成致命的威脅,所以曹魏一直沒有徹底解決遼東問題。可是現在不一樣了,諸葛亮都被司馬懿給活活耗死了,蜀國在短期內基本不可能再次出擊了。曹睿很明白,現在是收拾公孫淵的最好時機。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睿召司馬懿回京,命他率兵討伐遼東。

曹睿問司馬懿:“司馬公你來猜猜公孫淵會用什麼樣的計策呢?”

司馬懿笑道:“他如果棄城而逃,是上計。據遼水以距大軍,次計。坐守襄平,那就是在等著我去生擒了他。”

曹睿問:“司馬公怎麼會有這樣的判斷呢?”

司馬懿回答道:“惟有明智的人才知道彼此的實力,通過放棄而取得勝利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我想憑公孫淵的能力不會想到這些的。我們現在勞師遠征,他肯定以為我們不會打持久戰,所以也想學我們與蜀對陣時的諸葛亮采取的戰術,距遼水死守。這是下下策。”

司馬懿的意思很明白,打仗要注意天時地利人和,不可能照搬其他人的戰鬥套路。遼東和隴中不一樣,遼水周圍是開闊的平原地區,進攻要比防守容易得多,所以在這裏實施保守的戰術是非常吃虧的。再加上公孫淵在戰鬥力上本來就不占據優勢,又怎麼可能依靠頑強的防守戰勝強大的司馬仲達呢?

曹睿又問:“你需要多少時間?”

司馬懿回答:“去一百天,回來一百天,攻破敵軍一百天,再用六十天休息,一年足夠了!”

曹睿是個英明的君王,可是再英明的君王也難免會犯錯誤,曹睿也不例外。戰勝蜀國和吳國之後,魏國在軍事地位上取得了空前的優勢,開始大修宮殿,以至於民怨很大,如今又要征討遼東,這筆錢肯定又要轉嫁在百姓頭上。

司馬懿臨出征前勸曹睿說:“當年周公旦造洛邑,蕭何造未央宮,現在您的宮室未備,那是臣的責任。可是河北百姓困窮,徭役沉重,這樣下去必然不會有好結果,希望您先把建造宮殿的事放一放,先把遼東的事解決完了再說。”

曹睿是否采納了司馬懿的建議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能在最高統治者麵前為百姓說出這樣的話來,我想司馬懿絕不是個白臉的奸臣。

司馬懿以牛金、胡遵為將,率步騎四萬,從許都出發,經孤竹,越碣石進至遼水附近。

公孫淵這才知道魏國這次是來真的了,馬上給孫權發信求救,孫權看到公孫淵的信心中暗自好笑,遼東離東吳實在是太遠了,而且很明顯已經是一枚死棋。可孫權也不好駁了公孫淵麵子,於是鄭重其事地回信給他:“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敵,諸葛亮都被他耗死了,我真為兄弟你擔憂啊!”隨後命令軍隊在吳、魏邊境上溜了一圈,算是聲援了這位遠在遼東的難弟。

對於東吳的消極表現,公孫淵還沒有來得及發怒,就有一件天大的好事降臨了。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很多地方的水有數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