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終極智者,司馬懿的來去匆匆 第五節 塚虎VS臥龍,王牌對王牌
《三國演義》曾說:“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伏龍與鳳雛,說的分別是諸葛亮和龐統。在野史中,除了這二人,其實還有兩個人也有神獸的外號。
那就是司馬懿號稱“塚虎”,薑維號“幼麒”。
龐統死得太早,而薑維出場太晚。所以我們在三國中看到的最高水平智者的比拚就是在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展開。
在司馬懿斬殺孟達後,將孟達餘眾七千餘家遷往幽州。不久蜀將姚靜、鄭他等率部屬七千餘人來降。上次郭模來投降是假的,而這次是真的。
司馬懿建議曹睿好生安排這些來投降的蜀中人,把他們當作自己人一樣對待。從此,偷偷跑來魏國的蜀人越來越多,司馬懿照單全收,給他們和魏國百姓一樣的居住權,絕不遣回原籍。
這其實也在證明一個事實,蜀國人民的生活沒有魏國好。諸葛亮雖然善於治國,卻因連年征戰耗費了大半國力,為完成劉備完成統一大業的遺願,諸葛亮隻能一次又一次和魏國交戰。這樣的惡性循環使蜀國人個個麵有菜色,而魏國在司馬懿鼓勵屯田的製度下,已經擺脫了曹丕幾次南征失敗帶來的經濟壓力,恢複到了曹操晚年時候的水平。
魏國人口猛增,曹睿覺得是時候發動對吳、蜀的戰爭了,戰爭的輪盤再一次被啟動。
曹睿將司馬懿從前線請回來,開始製定討伐吳、蜀的計劃,老問題,先打誰?
司馬懿認為先打吳國合適,因為此時的蜀國實在太弱,沒有理由拿這種實力的對手當回事。
司馬懿對曹睿說道:“吳國一直認為我們不習水戰,所以他們敢散居東關。要攻取東吳,就要掐住其咽喉,而直搗其心髒。夏口、東關就是東吳的心喉。若派大批陸軍攻擊皖城(今安徽潛山)接應,孫權一定會被引出來。而那時我們派水軍趁虛攻擊夏口,必能大破吳軍。”曹睿認同司馬懿的看法,卻又命司馬懿仍舊帶兵駐紮在宛城,很顯然曹睿並不想搞得這麼急。
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吳國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曹休,謊稱受到吳王責難,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曹休見司馬懿屢屢招降納叛蜀的子民,風頭出的夠大,把他們這些曹氏的托孤大臣都蓋過去了,所以也想趕快立功揚威。
這種心理是最容易出事的,就像是在馬路上飆車的賽車手一樣,當他急於超過對手時,其實也是最容易出事故的時候。曹休不知其中有詐,想都沒想便率十萬兵馬去皖城接應。
司馬懿非常懊惱,因為他的戰略是想把吳軍引到皖城,可是沒想到卻讓人家把魏軍引到皖城來了。
曹睿命司馬懿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接應曹休,可惜已經太遲了,八月,曹休為吳軍打敗,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
曹休的威信掃地,司馬懿徹底出盡風頭,這也就意味著,他是最有資格與諸葛亮對決的那個人。
太和三年(227年),這個巔峰對決的時刻終於到了。
蜀相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並占據武都、陰平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睿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八月,魏明帝曹睿命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穀,左將軍張郃出斜穀,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兵分三路會攻漢中。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陸並進,沿著沔水逆流而上,直達朐腮,攻克新豐縣,駐軍丹口,後遇雨班師。
這次進兵司馬懿沒有和諸葛亮直接麵對麵相遇,但正是由於司馬懿對漢中的進攻,造成漢中告急,諸葛亮才退回蜀中。雖然二人並未直接交鋒,但是在諸葛亮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層陰影,他知道一個多麼強大的對手站在了自己的麵前。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為了把國內的矛盾轉嫁到外線來,諸葛亮再次率軍出征,這已經是他第四次出兵攻魏,蜀軍迅速包圍了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賈嗣、魏平部。為了克服蜀道難,糧草難運的問題,諸葛亮還特意發明了木牛流馬,方便運輸糧草。
諸葛亮又是來勢洶洶,曹睿火了,立即找來司馬懿,告訴他這次一定給蜀軍一點顏色瞧瞧。
曹睿堅定地對司馬懿說:“這西邊的事,我都交給愛卿你了!”司馬懿知道,曹睿是要告訴他,與諸葛亮的對決馬上就要開始了。這幾乎是三國最頂尖智者的較量了,他們的較量很可能決定三國最後的走勢。
司馬懿先率兵到長安駐守,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被派為先鋒,往前線紮營防禦蜀軍,又派部將費曜、戴陵率四千人守邽(今甘肅天水),一切安排妥當後,司馬懿親率主力從西安出發救援祁山。
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紮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也就說把大軍分開兩部,前後各一部,互作依托。
張郃從官渡之戰就開始嶄露頭角,也算是老將了,他的意見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可司馬懿卻不同意,他認為:“如果前軍可以獨擋諸葛亮的蜀軍的話,將軍這麼說沒問題。如果不能獨當一麵,再分兵於前後的話,這就重蹈了當年項羽把楚軍分為三軍,最後被黥布各個擊潰的覆轍了。”司馬懿其實是在告訴張郃,你們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想打敗孔明,得我親自去才行。於是司馬懿親自率魏軍挺進喻麋。
諸葛亮聞魏大軍將至,分兵一部繼續攻擊祁山,自己親率主力迎擊司馬懿。
對於這場祁山保衛戰,史書的記載出現了較大的分歧。
《晉書·宣帝紀》說:“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刈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今甘肅天水南),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這個記載是說,司馬懿不僅打敗了諸葛亮,斬首蜀軍萬人,還保住了那裏的糧食。
可是《晉書》是司馬氏晉朝的史書,晉朝的史官給司馬懿臉上貼金也不是沒有可能。
《漢晉春秋》的說法與《晉書》不同,書中說諸葛亮打敗了郭淮、費耀,搶收了那裏的糧食,賈嗣、魏平從祁山突圍後,非要與諸葛亮交戰,一雪前恥,司馬懿拗不過他們被迫出戰失利,蜀軍斬魏軍甲首三千。這個說法也有問題,因為《漢晉春秋》的記載本身就前後矛盾,費耀已經被司馬懿命令留守上邽,又怎麼可能同郭淮與諸葛亮交戰?
不過,對於這場戰爭的細節,《資治通鑒》記錄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