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終極智者,司馬懿的來去匆匆 第四節 上前線(1 / 2)

第九章 終極智者,司馬懿的來去匆匆 第四節 上前線

曹丕不僅能力比曹操差了一大截,就連壽命也不如曹操。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駕崩,享年隻有四十歲。這位帝王PK掉無數兄弟奪來了王位,還親手令漢朝徹底滅亡,取而代之,可惜他一生在政治上並無大的建樹,軍事上也沒有更大的進展,幾次出征全都铩羽而歸。

曹丕臨終時,把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及司馬懿四人叫到身邊。曹丕告訴太子曹睿,這四個人就是你的輔政大臣,是我留給你的班底。

然後曹丕又說了一句令人費解的話:“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意思是說,如果有什麼人彈劾這三個人,你不要對他們有懷疑。

問題是此刻眼前站了四個人啊!曹丕這話就難以理解了,三個人不疑,那就是有一個人必須要疑了,而且要大疑特疑。如果是那樣的話,為什麼要把這個人列作輔政大臣呢?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曹真和曹休都是曹氏的親族,陳群和司馬懿也都是侍奉兩代的老臣,到底是誰呢?當曹睿再想問的時候,才發現曹丕已經斷了氣。曹睿隻顧悲痛,以為父親在彌留之際糊塗了,數錯了人。

可是據一般經驗來說,人在臨死之前是再明白不過的了,因為他要把一切都交代給後人,自然會加倍小心。劉備彌留之時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話連諸葛亮都很納悶。可是諸葛亮英明了一輩子,最後還是服了劉備,因為馬謖把街亭給丟了。

曹丕臨死時雖然明白了一次,卻沒把該做的事做完。這個該懷疑的人到底是誰?他沒有告訴兒子,最終為曹魏政權埋下了隱患。曹睿對司馬懿也是極其信任,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孫權是個絕對的機會主義者,曹操死了,他來挑釁,曹丕死了,他同樣也來挑釁,後邊他還會來。但是,孫權這次算是打錯算盤了,因為此時曹睿把司馬懿推向了前線。

孫權命左將軍諸葛瑾(諸葛亮的哥哥)兵分兩路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自己則親率大軍進攻江夏郡(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西南)。

這兩路進展都不順利,孫權一路沒往前走幾步就碰了釘子,被魏軍所敗,隻好撤兵而去。而諸葛瑾比較不走運,他這一路碰上了司馬懿鎮守。戰爭的過程史書上無載,但是結果挺清楚,魏軍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吳軍千餘級。

這次勝利證明了司馬懿在戰場上仍舊是一個好手,這就為曹睿日後把兵權分給他打下了伏筆。司馬懿大勝而歸後,被升任驃騎將軍。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曹睿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這是司馬懿獨享兵權的開始,一旦兵權在握,很多事情都會隨之改變,此時的司馬懿是否有了奪權之心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後邊發生的事情,讓曹睿依然相信,信任司馬懿是沒有問題的。

樊城大戰之後,蜀將孟達為了逃避劉備的追殺投降了魏國,魏國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但曹丕不聽,仍然任命孟達領新城太守,還給他封了侯。

曹丕死後,曹睿對這個叛將並沒有什麼好感,而此時諸葛亮看準機會暗中與孟達通信,讓他圖謀叛魏歸蜀。

這個人啊,不能有前科,有前科的人肯定是受到別人提防的。諸葛亮知道孟達是個有前科的人,恐他言行反複無常。所以想讓他盡快叛魏。

可是這種來回叛亂的事,最好不要做,因為挺讓人煩,所以孟達對於諸葛亮的示好,隻答應卻不作為。諸葛亮心裏著急,卻也不能親自到魏國去遊說,隻好搖著羽扇想辦法。

辦法總是有的,諸葛亮通過關係,知道魏興太守申儀和孟達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

有人來降是好事,再說蜀、魏兩國現在又沒打仗,也就沒有人懷疑郭模投降的真正目的。郭模也是個比較出眾的演員,在酒宴上多喝了幾杯,然後就“酒後吐真言”,把孟達諸葛亮聯係的事和盤托出。

諸葛亮又派人故意把這件事告訴了孟達。孟達大驚,知道這是諸葛亮的計策,可是現在不反也不行了,因為曹睿並不像曹丕那樣信任他,找個罪名就有可能把自己殺了,所以準備起兵叛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