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終極智者,司馬懿的來去匆匆 第三節 走向前台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
祭祀和打仗都是國家一等一的大事,而讓司馬懿做曹操的“治喪委員會主任”,可見曹氏,特別是曹丕對司馬懿的信任。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正式轉入政治前台。
而此時欺負人的上門了,孫權聞知曹操死了,非常得意,馬上率軍朝襄陽而來。曹丕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這時,曹丕身邊可以信任的人越來越少了,能出主意的大部分也都是屬蒼蠅的,隻會嗡嗡。他們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草,不能抵禦吳軍,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
司馬懿此時再也不用低調,他怕曹操,卻不怕曹丕,曹丕是他一手培養起來的,兩人有師生之誼,而在曹丕的心中,司馬懿比曹操更像自己的父親。
司馬懿很憤怒,當年還有劉曄和蔣濟這樣的人和自己英雄所見略同,可現在的這幫人的見解真是讓人鬱悶。當年曹仁沒有任何援助還在樊城殊死抵抗關羽,此時的情況要比那時好一萬倍,為什麼要逃走呢?
司馬懿說道:“孫權新破關羽,這個時候他所得的地盤也需要消化,攻城可能隻是虛招。況且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塞,絕對不能放棄。”
令司馬懿沒有想到的是,之前一直對自己服服帖帖,像兒子一樣孝順自己的曹丕,竟然會違背自己的意思,命曹仁放火燒毀二城。連大水都沒有泡塌的襄陽和樊城,連關羽都沒有攻克的堅固城關,竟然毀於自己人的一把大火。
有時候,打敗自己真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事實證明了司馬懿的判斷,孫權隻是虛晃一槍,當他聽說曹丕嚇得燒毀二城的消息後,笑得前仰後合,沒想到曹丕竟是如此膽量,跟他父親曹操簡直差得太遠了,看來曹魏當真無人了。
曹丕確實和曹操差得太遠,可曹魏並非無人,有司馬懿在,萬保曹丕無事。這也是曹操把司馬懿安排在曹丕身邊的重要原因,因為他知道,憑曹丕的能力並不足以征服天下,必須要有能人相助,而司馬懿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孫權沒有入侵,而樊城、襄陽兩城已被焚毀,曹丕悔之不及,從此之後,他再也不敢不聽司馬懿的了。
同年,曹丕廢漢獻帝,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司馬懿是曹丕篡漢的大功臣,曹丕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禦史中丞,封安國鄉侯。此後司馬懿的官職如坐火箭一樣開始躥升,黃初二年(221年),升任侍中、尚書右仆射。黃初三年(222年)到黃初五年(224年),曹丕兩次伐吳,都以司馬懿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黃初六年(225年)春二月,司馬懿又被封為撫軍大將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司馬懿知道雖然五千兵馬不多,但讓一個下屬在非戰爭狀態下擁有一支五千人的兵馬。這是不是曹丕對自己的一種試探?
司馬懿一再辭讓,不敢輕易接下這份大禮,曹丕卻說道:“我現在實在是無暇顧及旁騖了,晝夜工作,沒有片刻的閑暇。這不是殊榮,而是讓你為我分憂啊!”司馬懿聽曹丕說得懇切,才勉強答應。
同年,曹丕又大興水軍攻吳,仍命司馬懿留守。臨行時,曹丕下詔書給司馬懿說:“我出征在外之時,京城的大小事務就都委托給愛卿了。希望你能做我的蕭何,讓我不用為後方擔心!”
事實上,司馬懿所起到作用,比蕭何要大得多,他幾乎是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的綜合版。後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又下詔對司馬懿說:“我在東麵時,司馬愛卿總領西線之事,我在西麵時,愛卿當為我總領東線。”
總之一句話,打仗的事歸我,後方的事歸你。
雖然曹丕的幾次伐吳都無功而返,但是司馬懿內鎮百姓,外供軍資,把後方治理的極好。
不過,司馬懿雖然有五千人馬供自己支配,但是他始終沒有得到過更多的軍權。不知道是曹丕還沒有徹底的相信他,還是司馬懿此時根本沒有興趣到前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