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終極智者,司馬懿的來去匆匆 第二節 初露鋒芒(1 / 1)

第九章 終極智者,司馬懿的來去匆匆 第二節 初露鋒芒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慫恿曹操自立為帝。曹操說:“孫權小兒這是要拿我放到火上去烤啊!”侍中陳群、尚書桓階上奏:“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天下誰不服氣啊。孫權稱臣,天意啊。虞、夏、殷、周不都是互相更替嗎?這是天命啊!”

在是不是當皇帝這個問題上,史書上沒有記載司馬懿的態度,但是219年開始,很多事發生了變化,比如一向為曹操在前台出謀劃策的荀彧、崔琰等人逐漸淡出了曹操的視線,而一向低調的司馬懿卻從這一年開始越來越受到曹操的重用。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司馬懿在暗中是支持曹操稱帝的,隻不過他一向低調,隻會在曹丕或曹操麵前說這些大逆不道的話,沒有讓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意圖,也沒有相應的史官記載。隨後,荀彧、崔琰等人都因對曹氏代漢有異議而不得善終。而曹操進封魏王後,升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

這就給了大家一個信號,雖然司馬懿此時官位非常低微,但他將會是未來政權的核心人物之一。而《晉書》也記載了一句話,那就是曹丕“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所謂的大謀當然是怎樣保住曹丕的王子之位,掃除曹氏諸子成為曹操繼承人的可能性,這也成為司馬懿在曹操稱王之後的首要任務,所以曹丕和司馬懿的關係一直很好,司馬懿還與陳群、吳質、朱鑠結成了太子黨。

不久,司馬懿轉為丞相軍司馬。他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治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而此時,正是關羽不可一世的時候。劉備自從得到蜀川後,一切順風順水,荊州是天下之腹,四通八達,是劉備向外擴張的橋頭堡,而四川易守難攻,實在不行在裏邊一躲,任你千軍萬馬也無可奈何。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態勢,讓劉備有點暈了,因為幸福實在來得太突然了。

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占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正當此時,孫權準備攻擊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軍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關羽乘此機會攻擊樊城。守城大將曹仁麵對的是於禁投降、龐德被殺、樊城被衝的危險境地,在這樣的關鍵的時刻,胡修、傅方竟然反水投降關羽。

這令曹仁更加孤立無援,他曾考慮放棄樊城,要不是樊城還有一個撤退過來的汝南太守滿寵的話,三國的曆史可能真的要改寫了。滿寵告訴曹仁,不能再撤了,後邊就是許都了。

曹仁沒走,他決定用自己最後一口氣為曹操守住門戶。在許昌,曹操也慌了,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河北。

司馬懿在這危急之時又站了出來,說道:“於禁等為水所沒,不是戰略守備的失誤,於國家大計也未有所損,現在遷都,不僅是向劉備示弱,還會令百姓不安。孫權、劉備外親內疏,關羽得意,孫權所不願。可派人說服孫權從背後襲擾關羽,樊圍之圍自解。”

事情果如司馬懿所料,孫權輕易被勸服,出兵偷襲關羽,關羽被呂蒙偷襲了江陵後,又被徐晃擊敗,很快被擒殺。

這就宣告,諸葛亮隆中所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麵鉗擊中原的計劃徹底破產。因為這個戰略體係的關鍵就是荊州,而關羽丟了荊州,就代表一切都必須重新部署。

對荊州這地方曹操素無好感,因為自己吞食宇內的計劃,到了這裏之後就沒再前進一步。所以,他看荊州附近的百姓也非常不順眼,想把他們遷走。這時,司馬懿站出來說:“荊楚之地剛剛結束戰亂,不宜再有大的動作。關羽剛被打敗,現在孫權一定在暗中監視咱們,看咱們下一步要幹什麼。現在遷徙這裏的百姓,恐怕會傷了民心,這條命令一下去,那麼百姓必將投奔東吳,不複還了。”

曹操聽從司馬懿的建議,沒有把荊州附近的百姓遷走,那些背井離鄉逃難的百姓聽說曹操的政策後,又都回來歸附魏國了,曹魏的人口一下子增加了很多。

誰會想到呢,這是曹操最後一次聽從司馬懿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