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儀將孟達要謀反的事密告了司馬懿,司馬懿聽後並不意外,因為當叛徒這事,有第一回就可能有第二回。問題是如果孟達真的這個時候叛變的話,那還真有點麻煩,因為孟達的駐地就在曹魏腹地,如果蜀國在外圍響應他的話,那局勢就危險了。
司馬懿知道這是諸葛亮的計策,打算來個將計就計。他先是給孟達寫了封信,信中說道:“將軍當年放棄劉備,棄暗投明為國家效力,國家委將軍鎮守邊疆,讓將軍負責進攻蜀國的事情,這足以證明朝廷對你的信任啊。蜀人都是些笨蛋,肯定不齒將軍的所作所為。諸葛亮想攻打魏國,可惜苦無路徑。郭模說你要謀反,那一看就是諸葛亮的計策,這麼重要的事情,諸葛亮怎麼會到處嚷嚷說得連郭模那樣的小人物都知道呢?”
司馬懿的意思就是,組織上還是相信你的,諸葛亮陷害你,你不要在意,隻要你好好工作,我們是不會虧待你的。
孟達看過信後把心放了下來,原來司馬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得這麼明白,他又開始猶豫要不要叛魏了。
孟達正猶豫著,司馬懿卻很堅決,寫信給孟達的同時,已經命軍隊悄悄出發了。曹軍諸將見孟達的領地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先觀而後動。
司馬懿對孟達這個人的理解和諸葛亮是一樣的,他對諸將說道:“孟達毫無信義,現在正是他左右不定的時候,趁他還沒拿定主意,把他幹掉!”司馬懿用兵和曹操有很多相似之處,最大的特點就是快。他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隻用了八天時間就抵達了孟達鎮守的新城城下。
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一定要加緊防範,不要上了司馬懿的當。孟達很自信,寫信給諸葛亮說:“宛城去洛陽八百裏,來我這一千二百裏,司馬懿得知我舉事,光上表天子少說就得一個月。那時候,我這裏城牆早已加固了,諸多軍需也早已辦妥了。而且我這裏恐怕也不那麼好攻,司馬懿怕是不敢親自前來,隻要他不來,他手下的那些將領我一個都不怕!”
當司馬懿出現在孟達眼前的時候,孟達傻了,趕緊給諸葛亮寫信求救,信中驚歎道:“吾舉事,司馬懿竟然八天就兵至城下,何其神速!”
不過還好,這八天裏,孟達也還是有些準備的,上庸城三麵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並加固城防。吳國和蜀國接到孟達的求救信後,也開始片刻不停地向孟達靠攏,前來支援。
可是,連諸葛亮都沒有想到司馬懿這個對手會這麼強大,司馬懿早已在蜀軍和吳軍來支援的路線上布置好了伏兵,準備圍場打援。吳、蜀的援軍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而且是寸步難移。
司馬懿本人也揮師渡水,毀了孟達布置的木柵等障礙物,直逼上庸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擊了十六天,孟達也算在守城上很有天賦,竟然沒有被攻破,城關依舊在他手裏巋然不動。
孟達能堅持得住,他手下的人卻堅持不住了。這本就是一場沒有意義的戰爭,孟達手下的人又大部分都是曹操的老兵,對跟著孟達降蜀本身就沒有什麼興趣。
孟達此時也遭遇了一場徹徹底底的背叛,就像當初他背叛劉備不給關羽支援一樣。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孟達一生左右搖擺,背叛已經是家常便飯,可是這次卻被自己的最信任的人出賣,這真的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要還的!”
魏軍入城後擒住了孟達,司馬懿直接下令將其斬殺,孟達手下萬餘人投降。
而和孟達有矛盾的那個申儀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和孟達是狗咬狗兩嘴毛,雖然這次在誅殺孟達的事件中通風報信立了大功,但是他在魏興郡的罪行司馬懿也了解得一清二楚——專權不說,竟然還敢擅自借皇帝名義刻製印信,私相授受。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製勝,紛紛奉禮祝賀。申儀來祝賀時,司馬儀乘機將他收捕,送往京師。
孟達叛亂事件就此結束,這一係列的軍事行動讓蜀中的諸葛亮明白,終於有了一個強大無比的對手站在了自己的麵前,他們兩個人的對決是在所難免了。